站在孩子的角度,核心是放下成人的认知预设与评判,用“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视角、接纳孩子的节奏”为原则,具体可通过3个关键动作实现: 1. 先“倾听感受”,再“解决问题” - 当孩子表达时(如“我不想上画画课”),先回应情绪而非直接反驳或说教。例如不说“画画多有趣,你怎么不想去”,而是问“是不是觉得画画有点难,或者和小朋友相处不开心呀?” - 耐心听完孩子的完整表达,哪怕内容在成人看来“幼稚”(如“我的玩具小熊好像不开心”),也不打断、不否定,先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看见”,再基于其感受沟通,而非先讲大道理。 2. 用“孩子的视角”理解场景,而非成人的标准 - 面对孩子的行为(如哭闹着不肯离开游乐场),先换位思考“对孩子来说,游乐场的快乐是当下最重要的事,而‘该回家了’是抽象的规则”,而非直接定义“孩子不听话”。 - 尝试“降低高度”观察:比如陪孩子玩时,蹲下来和他平视交流;看孩子关注的绘本、玩具时,从他的角度思考“这个图案为什么吸引他”“这个游戏的乐趣在哪里”,避免用“这有什么好玩的”否定孩子的兴趣。 3. 给“试错空间”,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节奏” - 不急于用成人的效率要求孩子(如“穿衣服怎么这么慢”“这道题怎么总错”),而是理解“孩子需要时间练习,错误是学习的过程”。比如孩子自己系鞋带时,哪怕慢一点、系得不够整齐,也先鼓励“你自己尝试了,特别棒”,再慢慢引导改进。 - 当孩子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如用积木搭出奇怪的形状、讲故事有奇怪的结局),不急于纠正“应该这样做”,而是先问“你能和我说说这个积木是什么吗”“这个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呀”,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与思维逻辑,而非用标准答案限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