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要无条件接纳孩子。我们家孩子行为又懒、学习又不主动,还待人不礼貌,动不动就打爷爷。我差点儿都被气死了!”我问:“你是怎么无条件接纳的?”她说:“对孩子好,尊重孩子的行为,满足他的要求。”我哑然失笑:“难道孩子打大人也随其所为?不去读书就不去?想要天上的星星也要摘给他?”这哪儿是无条件接纳?这是“放纵”“宠溺”!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无条件接纳? 它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强调父母或照顾者应完全接纳孩子的本真状态,即天生的特质,包括其情绪、性格、能力、容貌、智力等。不将爱、认可与孩子的行为表现挂钩,比如考100分就对你好。不等于纵容错误行为,它是有边界的,比如生气了摔东西就不可以。长期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更易形成高自尊、情绪调节能力和抗挫力,因他们确认自己"存在即有价值"。简单说,就是只针对事,不针对人,不管孩子表现好不好,你都爱他这个人,接纳他的情绪、能力等;但他做的错事和不良行为,该纠正还得纠正。三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前提是相信孩子,了解孩子 。真正的无条件接纳,不是说孩子砸了碗,你还笑着说“砸得好”,而是—— 你看见他发脾气时,心里翻江倒海的委屈; 你明白他摔东西的背后,是没被听懂的求助。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的:“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不是“你干啥我都认”,而是“我懂你为什么这么干”。比如孩子摔玩具,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生气: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但如果相信孩子不是故意的,蹲下来问一句: “是不是玩具坏了,你很着急呀?”情况就会不一样。四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比如,男孩把积木扔了一地,妈妈没有发火,而是抱着他说:“妈妈知道你搭不好,心里特别烦对不对?” 孩子瞬间哭了,说自己搭了半天都不对。后来妈妈陪他一起搭,孩子再也没扔过积木了。上述事例的关键,就是区分 “情绪” 和 “行为”。孩子 “想搭好却做不到” 的委屈是情绪,我们要接纳;但 “扔积木” 的行为是错的,我们要纠正。我们接纳的是情绪,不是行为。就像孩子饿了抢别人的面包,我们要先理解 “他很饿” 的情绪,再告诉他 “抢东西不对,我们可以一起买”。所以,我们做的是,无条件接纳情绪和已发生的行为,再处理不良的行为。 怎么做到?三句话就够了:“我看出来你很生气。”(命名情绪)“换作是我,也会觉得委屈。”(共情)“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引导解决)五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家长自己有稳定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撕书,家长先吼了起来,就根本谈不上接纳了。有位妈妈分享过,她每次要发火前,都会先深呼吸10秒,告诉自己 “我现在生气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慢慢下来,她和孩子的关系好了很多。如果家长自己先炸毛,别说接纳孩子,连好好说话都难。六记住,无条件接纳不是 “不管教”,而是 “先接纳情绪,再处理事情”。孩子就像小树苗,情绪是土壤,行为是枝叶。只有土壤肥沃了,我们修剪枝叶时,小树苗才能长得更直。下次再遇到孩子犯错,不妨先抱一抱他,说一句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你会发现,孩子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