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的根本是情绪问题

孩子厌学,本质上是学习这件事与负面情绪、负面认知和负面行为形成了牢固的联结。简单说,就是一想到上学或学习,第一反应就是痛苦、逃避。 这种联结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首先,情绪耗竭与挫败感是常见的诱因。长期的学习压力、频繁的受挫经历,比如成绩不佳、频繁被批评,会让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觉得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最终只能放弃尝试。 其次,人际关系冲突也是重要因素。与同伴的矛盾、被孤立甚至遭遇霸凌,以及与师长的关系紧张,都会让人对学校环境产生恐惧。为了逃避这些社交压力,厌学就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 再者,自我认同危机也可能导致厌学。当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或形成“自己不是学习的料”的负面认知时,学习就会成为自我否定的来源。此时,厌学就成了保护自尊的一种方式。 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过高的期望、过度的控制或情感上的忽视,都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有时,厌学行为甚至会成为对抗家庭压力或吸引关注的手段。 应对厌学,需要从多方面系统介入。 情绪优先是首要原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避免指责性的语言,而是尝试理解背后的困难,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才有可能打开沟通的大门。 拆解目标、重建掌控感也很关键。将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小任务,让每一步努力都能获得反馈和肯定,逐步重建对学习的信心和掌控感。 同时,需要系统支持与多方协作。与学校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共同制定支持计划。必要时寻求帮助,通过科学方法处理深层问题。 最后,关注整体生活状态,保持身心平衡。确保有足够的休息、运动和兴趣活动时间,健康的身心是应对学习压力的基础,避免让学习占据全部生活空间。 厌学不是不可逆转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解决的信号。通过耐心、科学的引导,帮助重新建立学习与积极体验的联结,就能逐步走出困境。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