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那个让我慌了神的 “崩溃瞬间” 去年初夏的周末,小区游乐场里,4 岁的女儿乐乐抱着积木蹲在角落哭。起因是她搭了很久的 “公主城堡” 被路过的小男孩不小心碰倒,积木散了一地。我刚想冲过去安慰,却看到乐乐一边哭一边跺脚,嘴里反复喊着 “不要了!都怪他!”,任凭小男孩道歉,也不肯抬头。 更让我揪心的是,这不是乐乐第一次因为小事崩溃:拼图拼错一块就把盒子扔到地上,画画时彩笔断了尖就哭着说 “我再也不画了”,就连玩 “石头剪刀布” 输了,都会红着眼眶躲到我身后。 我开始慌了 —— 明明平时把她护得好好的,不让她受一点委屈,怎么孩子反而越来越 “玻璃心”?直到和闺蜜聊天,她一句话点醒我:“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脆弱,可能是我们保护得太好造成的?”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我心里。 我开始回想过往:乐乐搭积木倒塌,我总第一时间帮她重新搭好;她和小朋友闹矛盾,我会立刻上前替她 “讨公道”;她学系鞋带总学不会,我怕她着急,干脆帮她系…… 原来我以为的 “爱”,竟悄悄剥夺了她面对挫折的机会。 从那天起,我决定改变,用 300 天时间,戒掉过度保护,帮乐乐找回面对挫折的勇气。 第一章:看清 “过度保护” 的真面目:那些藏在 “爱” 里的阻碍 1.1 我曾以为的 “保护”,其实是在 “剥夺” 为了找到自己过度保护的痕迹,我花了一周时间,记录下和乐乐相处的日常片段: - 乐乐自己吃饭,米粒撒到桌上,我怕她弄脏衣服,立刻拿过勺子喂她; - 她想自己穿鞋子,试了两次没穿好,我怕她迟到,赶紧帮她穿好; - 她玩滑梯时,我总在旁边紧紧盯着,生怕她摔倒,甚至会提前告诉其他小朋友 “别碰到我家孩子”。 这些看似 “为孩子好” 的举动,实则在传递一个信号:“你做不好,妈妈来帮你”。时间久了,乐乐习惯了依赖,一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用哭闹来逃避 —— 因为她知道,只要一哭,妈妈就会帮她扫清所有障碍。 后来我翻到儿童心理学书籍,里面提到:“孩子的抗挫力,是在一次次‘尝试 - 失败 - 再尝试’中建立的。” 这让我更加确定,想要帮乐乐克服 “玻璃心”,第一步就是戒掉这种 “包办式保护”。 1.2 别让 “怕孩子受伤”,变成 “害孩子脆弱” 身边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总怕孩子受委屈、受伤害,所以拼尽全力为孩子打造 “无菌环境”:孩子玩游戏,提前和其他家长打好招呼 “让着点我家孩子”;孩子参加比赛,怕他输了难过,干脆说 “咱们不去了,在家玩更开心”;孩子被老师批评,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老师不公平”。 可我们忘了,孩子的成长路上,挫折是必经之路。就像小树苗,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长得更茁壮。如果一直把孩子护在温室里,等他长大后走出家门,遇到一点困难就会不堪一击。 有次乐乐因为画画不好看哭,我忍不住想安慰 “妈妈觉得你画得最好看”,但突然意识到,这样的话只会让她更难接受 “自己画得不够好” 的事实。我应该做的,不是帮她逃避 “不完美”,而是教她面对 “不完美”。 第二章:3 个反常识场景:在 “小挫折” 里,悄悄培养抗挫力 2.1 场景一:游戏失败时,别 “哄” 别 “让”,教孩子 “复盘” 乐乐特别喜欢玩拼图,之前每次拼错或者拼不出来,都会哭着把拼图推开。以前我会说 “没关系,妈妈帮你拼”,或者干脆说 “咱们不玩这个了,换个简单的”。 改变的第一天,乐乐拼一幅 40 片的动物拼图,拼到最后发现少了一块 “小兔子的耳朵”,她立刻红了眼眶,手开始用力攥着拼图。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上前安慰,而是蹲下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背:“乐乐,妈妈看到你拼了很久,现在找不到最后一块,是不是有点难过呀?” 她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嗯,我拼不好了。” “那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刚才不小心把拼图掉到地上了?” 我拉着她的手,一起在沙发底下、地毯缝隙里找。没过多久,在茶几底下找到了那块拼图。 我没有直接帮她拼上,而是问:“你看,现在找到拼图了,你想自己把它拼到小兔子头上,还是妈妈陪你一起拼?” 乐乐擦干眼泪,小声说:“我自己拼。” 当她把最后一块拼图拼好时,眼睛亮了起来,开心地说:“妈妈,我拼好啦!” “你看,刚才找不到拼图的时候,你没有放弃,和妈妈一起找,最后还自己拼好了,真厉害!” 我趁机表扬她,让她知道 “遇到困难,只要想办法,就能解决”。 从那以后,乐乐再遇到拼图拼不好的情况,会主动说 “妈妈,我们一起找一找”,而不是哭闹着放弃。我也会引导她 “复盘”:“刚才拼错的地方,是不是因为没看清拼图上的图案呀?下次我们可以先看看图案再拼。” 慢慢的,她不仅能接受游戏失败,还学会了总结经验。 2.2 场景二:被同伴拒绝时,别 “指责对方”,教孩子 “理解与沟通” 小区里有几个和乐乐差不多大的孩子,平时经常一起玩。有一次,乐乐想加入他们的 “过家家” 游戏,却被一个小女孩说 “我们人够了,不要你玩”。乐乐一下子就哭了,跑回我身边,抱着我的腿说 “她们不跟我玩”。 换做以前,我可能会带着乐乐去找那个小女孩 “理论”,或者说 “她们不跟你玩,妈妈陪你玩”。但这次,我先抱着乐乐,等她哭够了,问她:“你特别想和她们一起玩过家家,对不对?” “嗯,可是她们不让我玩。” “那你有没有想过,她们为什么不让你玩呀?是不是她们已经分配好角色了,暂时没有多余的位置啦?” 我引导她思考。 乐乐皱着眉头想了想:“不知道。” “那我们可以去问问她们呀,比如跟她们说‘我可以当你们的小客人吗?我会很乖的’,你愿意试试吗?” 我鼓励她主动沟通。 乐乐有点犹豫,但还是点了点头。我陪着她走到那几个孩子面前,她小声说:“我可以当小客人吗?” 没想到那个小女孩立刻说 “可以呀,我们正好缺一个客人”。 那天乐乐玩得特别开心,回家的路上,她跟我说:“妈妈,原来问一问,她们就愿意让我玩了。” “是呀,有时候别人拒绝我们,不是因为不喜欢你,可能是有其他原因。如果我们主动问清楚,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啦。” 我趁机告诉她沟通的重要性。 后来再遇到被同伴拒绝的情况,乐乐会主动说 “我可以等你们玩完这局再加入吗”,或者 “我可以帮你们拿玩具吗”,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被拒绝就哭。 2.3 场景三:学习新技能受挫时,别 “替孩子做”,教孩子 “分步尝试” 乐乐 5 岁的时候,我想让她学系鞋带。刚开始学的时候,她总是把鞋带绕错,试了几次就不耐烦了,把鞋子扔到地上:“我学不会!再也不学了!” 以前我会帮她把鞋带系好,然后说 “等你长大一点再学”。但这次,我捡起鞋子,对她说:“乐乐,系鞋带确实有点难,妈妈刚开始学的时候,也学了好几天才学会呢。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先学怎么把鞋带交叉打个结,好不好?” 我把鞋带解开,慢慢演示:“你看,先把两根鞋带交叉,像这样绕一圈,然后拉紧,是不是就打好一个结啦?” 乐乐好奇地看着,我把鞋子递给她:“你试试,妈妈在旁边帮你。” 她拿着鞋带,尝试了好几次,终于打好了第一个结,开心地说:“妈妈,我打好结啦!” “你真棒!接下来我们学怎么打蝴蝶结,慢慢来,不着急。” 我没有催她,而是陪着她一步一步练。虽然那天她还是没学会系完整的鞋带,但至少愿意继续尝试了。 之后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花 10 分钟练习系鞋带。有时候她练不好会着急,我就说:“没关系,今天比昨天进步了,昨天你还不会打第一个结呢,今天已经能打好了,慢慢来。” 大概过了一周,乐乐终于能自己系好鞋带了。她兴奋地跑到我面前,抬起脚说:“妈妈,你看!我自己系好鞋带啦!” 看着她骄傲的样子,我知道,她不仅学会了系鞋带,更学会了 “坚持”。 第三章:戒掉过度保护的 4 个关键:不指责、不包办、多鼓励、多放手 3.1 第一步:先 “共情”,再 “引导”,别否定孩子的情绪 刚开始改变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在乐乐哭的时候说 “这有什么好哭的”“别动不动就哭”,结果她哭得更凶了。后来我才明白,孩子的情绪是真实的,我们不能否定她的感受,而是要先共情,再引导。 比如乐乐因为玩具坏了哭,我会先抱着她说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现在它坏了,你很伤心,对不对?”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理解,就会慢慢平静下来。这时候再引导她想办法:“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玩具能不能修好呀?” 共情不是 “哄”,而是让孩子知道 “妈妈懂你”。只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才愿意听我们的引导。 3.2 第二步:不 “包办”,给孩子 “试错” 的机会 以前我总怕乐乐做不好,所以很多事情都替她做:帮她整理玩具、帮她穿衣服、帮她收拾书包。但这样做,只会让她越来越依赖。 后来我开始刻意 “放手”:让她自己整理玩具,即使整理得乱七八糟,也不指责她,而是说 “你今天把玩具都放回盒子里了,真棒!下次我们可以试试把积木和玩偶分开放,这样找的时候更方便”;让她自己穿衣服,即使穿反了,也让她先出门,等回家再告诉她 “你今天自己穿衣服了,真厉害!你看,这件衣服的图案如果在前面会更好看,我们下次试试把图案穿在前面好不好?” 慢慢的,乐乐不仅能自己做很多事情,还会主动说 “妈妈,我自己来”。我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能干,只是我们习惯了包办,让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3.3 第三步:多 “具体表扬”,少 “空泛赞美”,强化孩子的能力感 以前我总喜欢说 “你真棒”“你真厉害”,但这样的表扬太笼统,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后来我开始用 “具体表扬”,比如乐乐自己拼好拼图,我会说 “你刚才拼拼图的时候,遇到困难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最后终于拼好了,真厉害!”;乐乐主动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我会说 “你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小朋友一定很开心,你真是个大方的孩子”。 具体表扬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和能力感。当孩子觉得 “我能行”,面对挫折时就会更有勇气。 3.4 第四步:家长先 “放下焦虑”,别把自己的恐惧传给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过度保护孩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焦虑:怕孩子受伤、怕孩子被欺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变得胆小、脆弱。 比如我以前总怕乐乐在游乐场摔倒,所以一直盯着她,甚至会阻止她玩一些稍微有点难度的项目。后来我发现,乐乐看到我紧张的样子,自己也会变得小心翼翼。 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 “孩子摔倒是正常的,只要没有危险,就让她自己爬起来”;看到她玩有难度的项目,不再紧张地大喊 “小心点”,而是说 “妈妈在旁边看着你,你慢慢来”。 当我放下焦虑,乐乐也变得大胆起来:敢自己玩滑梯、敢尝试骑平衡车、敢主动和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原来,家长的心态,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 第四章:300 天后的改变:乐乐长大了,我也成长了 4.1 乐乐的改变:从 “玻璃心” 到 “小坚强” 300 天过去了,乐乐的变化让我惊喜: 有一次幼儿园举办 “搭积木比赛”,乐乐搭的 “小房子” 在最后关头倒塌了。我以为她会哭,没想到她立刻蹲下来,重新搭了起来。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名次,但她开心地说 “妈妈,我刚才搭得很快,下次我要搭一个更大的房子”。 看着乐乐自信、乐观的样子,我知道,她已经慢慢长出了 “抗挫力” 的翅膀,能够勇敢面对成长中的风雨了。 4.2 我的成长:从 “焦虑妈妈” 到 “从容妈妈” 在帮乐乐克服 “玻璃心” 的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以前我总把 “让孩子不受委屈” 当成自己的责任,所以活得很焦虑。现在我明白,真正的母爱不是 “包办一切”,而是 “教会孩子自己面对一切”。 我不再因为乐乐做不好事情而着急,而是学会了 “耐心等待”;不再因为乐乐遇到挫折而焦虑,而是学会了 “相信孩子”;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学会了 “尊重孩子”。 尾声:抗挫力不是 “天生的”,而是 “养出来的”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 “玻璃心” 是天生的,其实不是。孩子的抗挫力,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 “不包办的爱”“不否定的理解”“不焦虑的耐心” 去浇灌,才能慢慢发芽、长大。 我们不能一辈子护着孩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面对这个世界。与其把孩子护在温室里,不如教他学会面对风雨。当孩子拥有了抗挫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面对,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