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1:倾听的本质,是让对方看见 今天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全程她都在反复说“我是不是太矫情了”。我没有急着反驳,只是一次次重复她的核心感受:“你是觉得自己的难过不被允许,对吗?”“你其实只是想要一点被重视的感觉,却又怕麻烦别人,对吗?” 当第3次共情落地时,她突然红了眼:“从来没人这么懂我。” 原来很多时候,来访者不是要“解决办法”,而是要“被看见”——倾听不是当“人生导师”,而是做一面干净的镜子,让对方在自己的表达里,理清情绪、确认自我。 结束时她笑着说:“说完好像心里的石头轻了一半。” 这让我更加确信:真诚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手记2:沉默不是冷场,是情绪的沉淀 有位来访者坐下后,沉默了近十分钟。换做刚入行时,我会忍不住找话题打破尴尬,但现在我学会了“陪他待在沉默里”,只轻声说:“没关系,你可以慢慢想,我在这里等你。” 第八分钟,他开口了:“其实我只是不知道从哪说起,你没催我,让我觉得很安全。” 后来才知道,他习惯了被催促、被要求“快点好起来”,这种不被逼迫的沉默,反而给了他整理情绪的空间。 原来倾听的勇气,不仅在于敢听刺耳的倾诉,更在于敢陪对方度过无声的时刻。沉默不是沟通的中断,而是情绪在慢慢扎根、慢慢梳理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只是守住这份“不打扰的陪伴”。 手记3:边界感,是倾听的底气 今天遇到一位想让我“替他做决定”的来访者,纠结是否要辞职。我没有说“该辞”或“不该辞”,而是用反馈公式帮他梳理:“我听到你因为长期加班感到疲惫(确认感受),既向往更自由的工作节奏,又担心收入不稳定(梳理事实),无论你最终怎么选,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做出的最优解(尊重选择)。” 来访者后来反馈:“你没有替我做主,却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倾听师的边界感,不是“疏远”,而是“不越位”。我们不能成为别人人生的“决策者”,但可以做情绪的“梳理者”,在尊重对方选择的基础上,帮他看清内心的答案。 守住边界,才能让来访者真正学会为自己负责,而这,才是长久的治愈。 要不要我根据你常接触的来访者类型(比如职场人、青少年、情感困扰者),定制更贴合具体场景的手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