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找老师做咨询,需要知道的三件事一

1. 明确“主动投入”是咨询起效的核心,而非被动等待“被治愈” 很多来访者初次接触心理咨询时,会陷入一个认知误区:将咨询师等同于“医生”,自己则是“病人”,只需被动诉说困扰,等待咨询师给出“解决方案”或“治愈魔法”。但事实上,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咨询师的角色是引导者、陪伴者,而非“拯救者”,来访者的主动投入程度,才是决定咨询效果的核心变量。这种“主动投入”,体现在咨询前、咨询中、咨询后三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需要有意识地付出行动。 咨询前的主动,在于“清晰梳理自身需求”。不少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时,只会模糊地说“我过得不开心”“我觉得压力很大”,却无法具体描述“不开心”的场景、触发事件,或是“压力”带来的具体影响(比如失眠、情绪暴躁、回避社交等)。这种模糊的表达,会让咨询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定位问题核心,延缓咨询推进速度。主动的做法是:在每次咨询前1-2天,花10-15分钟梳理自己近期的状态——可以写在纸上,比如“上周三在公司被领导批评后,我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之后三天都不想跟同事说话,甚至故意迟到想逃避上班”,或是“每次跟父母聊到结婚的话题,我都会立刻打断他们,之后整晚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我是不是让他们失望了’的想法”。这种具体的梳理,不仅能让咨询师快速抓住问题关键,也能让来访者自己在梳理过程中,对自身困扰有更清晰的认知——很多时候,当我们把模糊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文字时,内心的混乱感已经会先减轻一部分。 咨询中的主动,在于“敢于暴露真实,而非‘美化’或‘隐藏’自己”。有些来访者会因为担心被评判,刻意隐藏自己认为“不好”的想法或行为——比如明明对咨询师的某个说法有疑问,却不敢提出,怕被认为“不配合”;或是明明没有按照咨询师的建议尝试行动,却谎称“我试了,但没效果”。这种“隐藏”看似能暂时避免尴尬,却会让咨询陷入“虚假的安全”:咨询师基于不真实的信息做出的分析和引导,无法贴合来访者的真实情况,咨询自然难以起效。真正的主动,是敢于说出“我不太理解你刚才说的话”“我这周其实没敢尝试那个方法,因为我怕失败”“我觉得你今天的某个提问让我有点不舒服”。心理咨询室是一个“无评判的安全空间”,咨询师的训练会让他们接纳来访者的所有真实——包括脆弱、犹豫、甚至对咨询师的不满。只有暴露真实,咨询师才能精准找到问题的“卡点”,给出真正适配的引导。 咨询后的主动,在于“将咨询中的收获转化为现实行动”。很多来访者在咨询室里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咨询师说得很有道理”,但回到生活中,却依然按照旧有的模式行事,导致咨询效果无法落地。比如咨询师建议“下次跟伴侣吵架时,先暂停10分钟再沟通”,但来访者回到家,遇到伴侣反驳自己时,还是会立刻情绪爆发;或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过度讨好别人是因为害怕被抛弃”,但来访者依然不敢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请求。咨询后的主动,就是要带着咨询中的认知,刻意尝试改变旧行为——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比如第一次尝试对同事说“这个忙我现在没时间帮”,哪怕说完后会紧张不安;或是吵架时先起身走到阳台待3分钟,哪怕只是3分钟,也是对旧模式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要记录下这些尝试的过程和感受——比如“今天拒绝同事后,我紧张了半小时,但之后发现同事并没有生气,反而说‘没关系,我找别人试试’”,这些“成功的小经验”会逐渐积累,让来访者慢慢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这种信念,正是推动咨询效果持续深化的关键。 如果来访者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把咨询当成“花钱买安慰”或“找个人倾听”,即使咨询次数再多,也很难真正解决核心问题。只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咨询的主角”,主动参与每一个环节,咨询才能成为真正改变的契机。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