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完咨询,在楼下坐了半小时。 一对夫妻吵到要离婚,起因是丈夫偷偷给他妈转了两万块。妻子哭着说:“不是钱的事,是他没跟我商量!就像结婚时那十万彩礼,他家人说‘先放我妈那存着’,后来我问起,他说‘你咋总盯着钱’——我盯的哪是钱,是他到底把不把我当自家人!” 这话像根针,扎得我想起三年前自己结婚时的事。 当时彩礼谈好八万,我妈说“陪嫁十万,一起存成小家庭的启动资金”,他却私下跟我说:“能不能跟你妈说,彩礼先别存,我弟要买房周转下?”我愣了半天,问他:“那我们的小家呢?”他没接话,那瞬间的沉默,比吵架还让人寒心。 后来这事儿虽然后续解决了,但很长一段时间,我总忍不住查他的工资卡,他也会偷偷藏私房钱。就像咨询室里那对夫妻,钱成了彼此心里的刺,一碰就疼。 做咨询这几年,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 有对夫妻,结婚时礼金被婆婆拿去“保管”,妻子每次回娘家都被数落“连自己的钱都攥不住”,丈夫觉得“我妈还能贪你的钱?”,一来二去,娘家成了婆家的“对立面”; 还有对年轻夫妻,婚前没说清谁管钱,婚后丈夫工资上交,却发现妻子总“贴补”娘家,丈夫开始藏钱,妻子发现后更觉得“他防着我”,最后连买菜谁付钱都要算清楚。 其实哪对夫妻一开始不是奔着“不分你我”去的?可结婚这件事,最绕不开的就是钱。彩礼怎么用、礼金归谁、工资放一起还是各管各、给双方老人花钱怎么算……这些没说清的事,不会因为“结了婚”就自动消失,只会在柴米油盐里发酵,变成“你家”“我家”的隔阂。 我常跟咨询的姐妹说:“钱是婚姻的照妖镜,照的不是贪心,是能不能站在同一阵线。” 就像我现在,和先生有个“家庭财务会”,每月花半小时坐下来算:这个月房贷多少、给两边老人的钱怎么分、要不要存点“旅游基金”。他给婆婆买东西会跟我说“妈上次说想要个按摩仪”,我给我爸换手机会告诉他“大概这个数,从共同账户取”。 不是要算得多清楚,是让对方知道:“我的钱有你的份,你的事有我一半。” 想起今天那个咨询的妻子最后说:“我其实不怕穷,就怕他把我当外人。” 是啊,婚姻里最伤人的从来不是没钱,是你在规划未来时,没把我算进去;是我以为我们是“我们”,你却还分着“你”和“我”。 所以啊,准备结婚的姐妹,别不好意思谈钱。 彩礼怎么用、工资放哪、给老人花钱的尺度、甚至“私房钱”能不能有——这些事,婚前说清了,是对彼此的尊重;藏着掖着,才是埋雷。 已经结婚的夫妻,更别怕“翻旧账”。如果以前的钱没说清,现在坐下来好好聊:“以前那事,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你呢?” 承认“当时没考虑你的感受”,比硬撑着“我没错”强一百倍。 毕竟,好的婚姻不是“你的钱归我”,是“我们的钱,一起为这个家打算”。就像两只过冬的刺猬,得找到合适的距离,才能互相取暖——而钱,就是那个最需要小心拿捏的距离。 别让那些没说清的钱,隔开了本该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