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倾听者的“情绪小角落”

傍晚送走最后一位来访者,我坐在空荡的诊室,望着夕阳发呆。今天来访者话语里的无力感,像细密的雨,此刻才在我心里漫开。 做这行久了,早习惯做“情绪容器”——接住委屈、消化焦虑,哪怕自己攒着疲惫,开口也得是温和语气。上午先生说“没人懂我心里的堵”,我握笔的手不自觉收紧;下午姑娘红着眼说“试了很多次仍走不出来”,我喉咙也发紧。 结束后,我没急着忙后续,去楼下便利店买了热奶茶,坐在长椅上喝。晚桂香气、行人脚步声、小贩吆喝,这些鲜活的烟火气,像软布擦去心里的沉郁。从前觉得“倾听师要足够坚强”,后来才懂,从不是硬扛,是给自己留“情绪小角落”。 回到诊室,我翻开“小确幸”本子,写下今天的事:来访者说“聊完心里松快多了”,便利店阿姨多给了颗糖。每次心里“装太满”,我就翻它——可能是来访者一句感谢,可能是路上看见的小野花,也可能是家人说“饭等你回来”。 这些细碎瞬间,像星星在情绪暗时亮一下。我们帮别人梳理情绪,自己的情绪也需安放。不用逼自己“立刻好起来”,发会儿呆、喝杯热饮、记几笔小事,就是给“情绪容器”松阀透气。 锁门时晚风拂过,沉郁已散大半。原来倾听师的自我安慰,从不是硬撑,是用微小温暖悄悄充电——先照顾好自己心里的光,才能稳稳接住别人的情绪。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