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风带着些微凉意,来访者小周推门时,背微微弓着,落座后双手始终交叠放在膝盖上,说话时眼睛很少抬起来。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很轻:“我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上班的活儿。” 他说上周部门做小组汇报,明明提前练了好几遍,站在同事面前却突然卡壳,最后还是组长替他圆了场。“当时脸烧得慌,觉得自己特别没用——连说清楚一句话都办不到。” 他攥着袖口,语气里全是自我否定,还反复补充“真的不是我矫情,是我确实比别人差”。 我没有急着反驳“你很好”,只是顺着他的话问:“汇报前反复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做好,甚至偷偷盼着能得到一点认可?” 他愣了一下,点头说其实前一晚熬夜改了PPT里的图表,怕数据不清晰,还特意标了注释。 “那熬夜改图表的时候,你是在认真琢磨怎么把事做好,这本身就是在用心;还有你提前练习,说明你不想拖小组的后腿,这也是在为大家考虑。” 我把这些他没在意的细节说出来时,他终于抬了抬头,眼神里多了点茫然,像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些也算‘做好了’”。 后来聊到日常,他说偶尔会帮邻居代收快递,楼下老奶奶的菜篮提不动了,也会顺手帮一把。“这都是小事,谁看见了都会帮。” 他说得轻描淡写,我却顺着话往下说:“可你每次都记得邻居叮嘱的‘放门口鞋架上’,帮奶奶提菜时还会特意走慢些——这些小事里,藏着你做事的细心和软心肠,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是那种很轻、却很真切的笑:“之前从来没往这方面想,总觉得得做成多大的事,才算‘有用’。” 临走前,他起身时背挺直了些,出门前回头看了眼我桌上的便签,上面写着“每一件用心做的小事,都是自信的小碎片”。 原来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只是习惯把“大事没做好”的影子,盖过了那些散落的“小闪光”。我的角色从不是凭空给人“打气”,而是帮他们弯腰捡起那些被忽略的“小肯定”——把“改了图表”“帮了邻居”这些细碎的事攒起来,慢慢就能拼成“我其实也不错”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