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的好坏,父母不必太过操心

我发现身边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一刻都不敢放松。 总怕孩子学不好,担心成绩突然下降,每天神经绷得紧紧的。 但其实,孩子学习好坏,跟父母操心程度并没有显著关联,甚至有时候会 “越操心,孩子越糟糕”。 你可能不信我这话,没关系,我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跟你说,你就明白了。 晨晨从上小学回到了老家,跟着外公外婆。 虽然我没有在孩子身边,但孩子的事情我一直都很上心,会经常老师聊天,每一个老师对她都是赞不绝口,言语中也能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喜爱。 每次听到这些,我很欣慰。 2 直到晨晨上三年级,我开始自己接管她的一切。 做父母的,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 晨晨成绩是不错,但我想让她更优秀,想把她培养得更出色。 所以,我开始给她安排额外的学习任务以及跳绳、跑步这些运动,想着学习、运动两不误。 可没几天,我就发现孩子跟跟老师之前说的完全不一样。 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老师说的那个 “好学生”,和我眼前看到的孩子,真的是同一个人吗? 老师说晨晨学习主动,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学习态度特别端正。 但我看到的,却是她学习态度懒散,每天放学回家,第一反应不是写作业,而是惦记着跟小伙伴玩耍。 她只愿意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让她多写一个字、多做一道题,她都不愿意。 就算偶尔听我的话,多学一点,也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完成的,全程一脸不情愿,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0 运动也是一样,就算我陪着她一起,哄着她、鼓励她,她还是不愿意动。 3 看到她这种学习态度,我愁坏了。 想要做出一番大整改,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她身上。 每天她写作业,我就坐在旁边陪着,我连手机都很少碰,要么陪她学,要么自己看书。 我原以为这样能带动她,可结果却截然相反 —— 她的成绩不仅没提升,反而有点下降,学习是越来越磨蹭,也经常出错。 我看着她这副样子,越看越不顺眼,忍不住对她言语不善,批评她学习不认真、做事拖拉、不争气。 可批评越多,晨晨在学习上就越拖拉。 写作业的时候,一会说要喝水,一会说要上厕所,要么抠抠手指,要么摸摸这摸摸那,半天写不出几个字。 这让我很崩溃,晚上经常焦虑到睡不着。 4 后来,为了让她学好英语,我特意给她报了一对一的外教网课。 可这样一来,她就更加没了时间跟小伙伴玩耍。 慢慢的,晨晨开始抵触上英语网课,就算人坐在那,心不知道在哪里,压根就没听进去。 正好那段时间我没上班,把心思都花在晨晨学习上。 心想:我天天陪着你、带着你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你身上,我就不信你还学不好? 可事实上我败下阵来了。 孩子成绩没有提高,反倒变得不太爱跟我说话。 我真的想不明白,我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把能做的都做了,为什么她还是不能朝着我想象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我的用心,换不来想要的结果? 5 那时候我会经常想到同村的一对兄妹,是所有父母都羡慕的 “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的父母从来都不管孩子的学习。 哥哥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茅,最后考上了复旦大学。 妹妹也很厉害,跟晨晨年纪相仿,也会时常一起玩耍。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被选拔进了我们当地名校的 “火箭班”(也就是重点班),村里的人无不羡慕的。 想想人家父母做了什么? 真的是什么也没管,妈妈是做点小生意,每天很早就出门了,爸爸是甩手掌柜,完全不管的。 孩子都是完全靠自己的,就连生活上,他们也没怎么管孩子。 我还记得,妹妹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没吃早餐就背着书包去村口等校车,头发乱糟糟的。 很多时候,都是热心的邻居大妈看不过去,拉着她帮她梳头发,再塞给她一个包子一根玉米给她当早餐。 看到他们家的情况,再想想自己的付出,我感觉我做那么多完全不值。 真是恨铁不成钢呐!心里有不甘也有不服。 6 晨晨学习的这件事上,我是花了一年的时间让自己明白。 孩子学习,最需要的是 “内驱力”。 只有她自己想学、愿意学,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孩子越明确 “学习是自己的事”,才越能激发出真实的努力和创造力,才会主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父母完全不操心,孩子自己就能学好吗?” 还别说,真的是这样。 父母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只会让孩子搞不清楚:我究竟是为自己学习,还是为父母学习? 到最后,学习就成了痛苦的抗争、敷衍与逃避。 后来,我慢慢放手,不再事事盯着晨晨,不再逼她做额外的任务,不再因为学习的事对她发脾气。 反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晨晨,学习上主动了,还会跟之前一样跟我分享很多,叽叽喳喳像个小话痨。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但她自己会着急,会想办法补救。 7 很多父母之所以焦虑、不敢放手,说到底是害怕孩子失败 —— 怕孩子成绩不好,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怕孩子未来没有好出路,更怕孩子太过放纵,毁了自己。 这种担心,我曾经也有过,而且特别强烈。 但后来我才想明白,我们真正害怕的,其实不是孩子的失败,而是我们自己无法接受没有尽到责任的内疚感。 我们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成了 “自我价值感” 的外延,觉得孩子优秀,就是自己尽责;孩子不够好,就是自己没做好。 其实,父母根本不用把孩子逼得这么紧。 只要在大方向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就不会跑太偏。 没有了压迫式的管束,孩子反而会更热爱学习。 孩子的学习,本质上不只是一次次考试、一张张成绩单,更是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建立认知,慢慢搞清楚 “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的过程。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