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孩子:允许自己不完美,是成长的开始

最近,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可成长的路上却有好多烦恼。 就说学习吧,数学里那些复杂的应用题就像一个个小怪兽,每次遇到它们,我都要绞尽脑汁才能“通关”。还有语文,背课文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好像文字都在和我捉迷藏,怎么也记不住。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努力了很久,可成绩却没有我期待的那么好,这让我觉得很沮丧。看着同桌轻松拿到鲜红的 “优 +”,我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我的小脑袋瓜天生就比别人转得慢?为什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作业,我们的收获却不一样? 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停地给我施加压力,他们总是希望我能考到前三名。可我有时候真的觉得无能为力。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可为什么成长一定要和分数赛跑呢?我多希望能像窗外的蒲公英,在阳光下自由地舒展叶片,而不是被装进透明的玻璃瓶里,看似安全却失去了随风飞翔的权利。 育娇 这封信来自一位被困惑所扰的女孩。信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情绪,很多孩子也曾或多或少地经历、感受过:为探寻数学题的解题思路而绞尽脑汁,为背诵课文、单词时的屡屡遗忘而辗转反侧,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懊恼不已,甚至深陷自我怀疑的漩涡……渴望取得“优 +”成绩、在考试中跻身前列——这份进取心何其珍贵! 在青春的赛道上,很多孩子常在追逐“完美”——渴望成绩单上的满分、期待社交场中的无懈可击,幻想自己能成为超越所有人的存在。但生活会告诉我们每个人,不完美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人民日报》上刊载过这样一句话:“允许自己不完美,是成长的开始。”这启示我们,要引导孩子接纳真实的自己,与不完美握手言和。告诉孩子,那看似缺憾的部分,就如同一道裂缝,让成长的阳光照进来,成为改变的起点。 请讲给孩子与缺憾共生是一种智慧 北宋文豪苏轼的一生,堪称“与不完美共舞”的典范。他仕途坎坷,数度被贬至蛮荒之地,从京城高官沦落成乡野居士。面对巨大的人生落差,他并未自暴自弃,反而在逆境中活出了生命的丰盈。 在黄州,他开垦东坡荒地、酿米酒,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贬谪的苦涩酿成豁达的回甘;在惠州,他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把生活的窘迫化作对烟火气的热爱。带着对不完美的接纳,他在诗词、书画、美食等领域挥洒才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种笑对缺憾的豁达精神,在当代也有生动的注脚。迈克尔·乔丹是篮球传奇人物,谁能想到他在高中时却因身高不足而被校队拒之门外。看似致命的缺憾成了他逐梦的起点,因为教练那句“不够优秀”的评价,他每天在球场从清晨练到日暮,用刻苦训练弥补投篮准度的不足,绑着沙袋奔跑来追赶身高的差距。 他把否定当作打磨球技的动力,最终在 NBA 赛场上绽放光芒。在后来的采访中,乔丹坦言:“当年的拒绝是最好的礼物,它让我看清自己的短板,也逼出了身体里的韧性。” 请告诉孩子不完美才有努力的动力 我曾遇到一位叫小余的男生,他的数学成绩一度总在及格线徘徊,试卷上刺眼的红叉曾让他冲动地撕掉作业本。当他冷静下来,不再用“考满分”的执念要求自己,甚至能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错题,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想办法改正。例如,审题不仔细,就用彩笔标注逻辑链;函数计算常出错,就准备错题本进行分类总结。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数学成绩从下游跃至中游,也学会了在不完美中找到进步的路径。 成长本就是不完美方程式:认识缺憾是常数,接纳不足是变量,持续行动是解题关键。若孩子常记不住数学公式,不妨引导其建立错题库,让每道错题成为提分阶梯;若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就鼓励其从每天主动问候他人开始,让胆怯在一次次尝试中消融;若孩子面对选择犹豫退缩,就指导其列利弊清单,在理性分析中变得有主见。这些具体行动能帮助孩子将不完美转化为成长动能。 每一次对不完美的正视,都是孩子自我认知的深化;每一次为弥补不完美而付出的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的成功积蓄能量。所以,请告诉孩子,放下对完美的执念,坦然拥抱自己的短板。成长的方程式里,最动人的解从来都带着真实的温度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