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公益路

十年公益路:把温柔藏进时光里,把希望种在人心间 今天整理旧物时,翻出一沓泛黄的照片——有福利院孩子捧着新书时沾着奶渍的笑脸,有社区独居老人握着我的手露出的皱纹,还有自闭症孩子第一次对我笑时,眼里闪烁的细碎光芒。恍惚间才惊觉,我与公益这件事,已经在城市与偏远村落的穿梭中,相伴了整整十年。 十年前,刚刚接触公益,总觉得“公益”是遥远又宏大的词,直到第一次跟着志愿者团队走进城郊的儿童福利院。那天阳光很烈,铁门推开的瞬间,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望过来,眼神里藏着好奇又带着一丝怯懦。有的孩子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有的手里攥着磨破边的布偶,当我们把新书包、绘本递过去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姐姐,这是我第一次有带卡通图案的书包。”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公益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城市里唾手可得的温暖,精准地送到身边需要的人手里。 从那以后,我成了福利院的“常客”。春天带孩子们在院子里种小花,告诉他们生命的美好;夏天给他们上心理课,教他们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秋天陪他们做手工,把落叶变成精致的书签;冬天给他们送棉衣、暖手宝,让福利院的宿舍多一份暖意。有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被送进福利院后总是躲在角落里不说话,我每天都会花十分钟陪他画画。三个月后的一天,他把一幅画塞到我手里,画里是两个手牵手的小人,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姐姐,谢谢你听我说话。”原来,陪伴真的是最有力量的语言,它能悄悄融化留守儿童心里的坚冰,让孤独的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 除了孩子们,社区里的独居老人们也成了我心头的牵挂。城里的高楼大厦挡不住孤独,有几位空巢老人,儿女常年在外地工作,有的甚至连做饭都成了难题。我和志愿者们组建了“爱心送餐队”,每周三次给老人们送热乎的饭菜。张奶奶患有糖尿病,我们特意咨询医生,为她定制低糖食谱;李爷爷喜欢听戏,我们就带着收音机去陪他聊天,听他讲年轻时在工厂上班的故事。有一次,李爷爷突然生病住院,我们轮流去陪护,帮他办理手续、喂饭擦身。出院那天,他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啊。”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老人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多么昂贵的礼物,而是有人记得他们,有人愿意花时间陪他们度过那些漫长的独居时光。 最让我心疼,也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与自闭症孩子们的相处。第一次接触这群“星星的孩子”是在城里的特殊教育机构,他们有的会不停摇晃身体,有的会重复说着同样的话,有的甚至不愿意和人有任何眼神接触。凭借多年的心理情感工作经验,我开始系统学习自闭症相关知识,尝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沟通。我会陪着他们玩拼图、搭积木,用音乐和绘画搭建通往他们世界的桥梁。有个叫乐乐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从不说话,也不与人互动。我每天都会给他唱同一首儿歌,陪他画彩虹。半年后的一天,当我又一次唱起那首儿歌时,乐乐突然跟着哼唱起来,还伸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奇迹——这些孩子不是拒绝世界,而是需要有人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去读懂他们沉默的语言。 十年公益路,我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从一个新手变成了福利院孩子口中的“大姐姐”、社区老人眼里的“好孩子”。有人问我:“十年坚持,你图什么?”其实我什么都不图,反而收获了太多太多。我收获了留守儿童最纯粹的信任,他们的笑脸是城市里最治愈的风景;我收获了独居老人们最真挚的依赖,他们的认可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我收获了自闭症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那些微小的改变,足以让我充满前行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公益让我学会了更好地共情。平时工作时,我习惯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而这十年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设身处地的陪伴。所谓解决问题,情绪通了自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看着福利院孩子为了得到关注努力表现的样子,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的幸福;看着独居老人乐观面对孤独的态度,我学会了豁达;看着自闭症孩子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纯真,我学会了温柔。这些收获,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我在做情感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来访的喜怒哀乐,用更温暖的文字传递力量,用更智慧的方式解决疑惑! 十年不算长,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奔赴,而是一群人的同行。我知道,我能做的事情有限,但我愿意一直坚持下去——继续给福利院和留守儿童带去知识和希望,继续给社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和陪伴,继续用爱守护那些“星星的孩子”。我相信,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能汇聚成照亮城市与村落的光;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能让我们生活的地方变得更美好。 下一个十年,我依然会在公益的路上,带着爱和温暖,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始终相信,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付出爱是一种成长,而这份藏在时光里的温柔,终将滋养出更多希望的种子。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