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首先要说明并非标准心理学术语,你可能想问的是自我效能它与自我效能感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核心含义完全一致。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达成某一目标的主观判断与信念,简单说就是我觉得自己能不能做成这件事的心理状态。 它不是对自身技能或知识的客观评估,而是对用这些技能和知识去行动并成功的信心感。比如,同样掌握了英语方法,有人坚信自己能通过考雅思高自我效能感,有人却觉得大概率考不过低自我效能感这种信心差异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4种核心途径逐步形成,且这4种途径的影响权重和作用阶段各不相同。 1.直接经验最核心: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是形成自我效能的基础。比如多次成功完成演讲,会显著提升自己能做好演讲的效能感。反之,反复失败则容易降低效能感。 2.替代经验:观察他人尤其是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成败会间接影响自身效能感。例如看到和自己水平相同相当的同学通过考试考上理想学校,会让自己也相信我也能做到。 3.言语说服:他人的鼓励、认可或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的效能感。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攻克这个难题,可能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尝试。 4.情绪与生理状态:个体的情绪受到和身体状态会被解读为自身能力的信号。比如面对挑战时,若感到冷静、精力充沛,会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若感到焦虑手抖则可能怀疑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