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的核心表现,围绕“高回避、低焦虑”展开,本质是用“推开”和“独立”伪装自己,避免因依赖而受伤。 1. 情感表达:刻意“冷淡”,不轻易“暴露需求” - 很少主动说“我爱你”“我想你”,即使被表达爱意,也多是简短回应(如“嗯”“知道了”),而非热烈回馈。 - 不会主动分享脆弱或负面情绪(如工作受挫、难过),习惯说“我没事”“不用管我”,觉得“自己消化比麻烦对方更安全”。 2. 距离把控:主动“划边界”,反感“过度亲密” - 会刻意保留大量“自我空间”,比如不喜欢伴侣频繁查岗、过度报备,反感对方干涉自己的社交(如“你为什么不带我见你朋友”)。 - 当关系变得过近(如讨论未来、规划同居),会本能“后撤”,比如找借口减少见面、转移话题,甚至说“现在这样挺好,别想太多”。 3. 冲突处理:习惯“冷处理”,拒绝“深度沟通” - 吵架后不会争吵或解释,而是选择沉默、冷战,甚至找理由躲开(如“我想一个人静一静”),避免正面冲突。 - 若伴侣追着要“说法”或“解决办法”,会更抗拒,甚至说“你别逼我”,觉得沟通是“被施压”,而非解决问题。 4. 关系信念:不信“长久”,提前“自我保护” - 潜意识里觉得“依赖别人迟早会被抛弃”,所以不主动投入太多,也不会对伴侣的承诺当真(如对方说“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只会默默回应“嗯”)。 - 不会主动规划长期关系(如见家长、买房),被问及时会回避:“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现在挺好的”,用“不确定”避免“可能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