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行为背后的光

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生活中,我们总容易被他人的“错误行为”刺痛双眼。有人迟到早退,有人固执己见,有人用尖锐的言语包裹自己,我们下意识地想纠正、指责,却常常在对抗中把彼此推得更远。其实,每个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未被看见的理由——或许是职场高压下的疲惫,是渴望被关注的笨拙表达,是过往经历筑起的保护壳。理解这一点,便是通往改变的第一步。

真正有效的引导,从不是揪着“错误”不放,而是先看见对方心中的“美好愿景”。对职场中身居高位的人,与其批评决策的疏漏,不如先询问他“希望团队达成怎样的目标”;对叛逆的青少年,与其否定他的特立独行,不如先倾听他“想成为怎样的自己”;对陷入自责的人,与其细数他的失误,不如先肯定他“渴望做得更好的心意”。当一个人的期待被看见、被尊重,防御的高墙才会慢慢松动。

确认愿景之后,再一同探讨实现的路径,改变便会悄然发生。就像陪迷路的人找方向,比起指责他“走反了”,不如和他一起查看地图,规划下一步路线。当他沿着新路径迈出脚步,尝到成功的滋味——可能是一次顺利的沟通,一个达成的小目标,一份他人的认可——自然会回过头思考:“原来之前的方式确实不够有效”。这种源于自我体验的反思,远比旁人的说教更有力量。

顾及他人的面子与尊严,是这场引导中最珍贵的温柔。地位高者需要被肯定其决策的初衷,青少年需要被尊重其独立的意愿,自责者需要被保护其脆弱的信心。当我们放下“纠错者”的姿态,以“同行者”的身份陪伴,那些曾经拒绝改变的人,便会在安全感中敞开心扉,主动拥抱成长。毕竟,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为这份渴望点亮一盏灯,而非扬起一根鞭。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