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孩子厌学,多源于学业难度提升、青春期自主意识觉醒与外界期待的碰撞。干预核心不是“逼孩子回归课堂”,而是重建孩子对学习的掌控感与信心,以下3步可落地执行: 1. 先“拆情绪”,再谈学习 别急着追问成绩或讲道理,先坐下来听孩子说感受。可以用具体提问引导表达,比如“最近数学课上,有没有哪道题让你觉得特别难?”“和同学相处时,有没有让你不舒服的事?”。当孩子抱怨“英语单词背了就忘”时,别急着反驳“你肯定没用心”,而是回应“背了又忘确实让人烦躁,换我也会泄气”。先接住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打破“家长催-孩子逃”的对抗循环。 2. 给学业“减重”,帮孩子尝到“赢”的滋味 初中科目增多,孩子易因“跟不上”陷入自我否定。家长可和孩子一起拆解目标:比如数学从“考80分”降到“先把选择题做对8道”,英语从“背完单元单词”变成“每天记5个高频词”。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及时肯定具体行为,比如“今天你主动把错题抄在本上,这种整理方法特别好”,而非笼统说“你真聪明”。小成功的积累,会慢慢重建孩子对学习的信心。 3. 家校联动,给孩子“留空间” 主动和班主任、学科老师沟通,说明孩子的状态,请求老师课堂上多给孩子“低压力表现机会”,比如让孩子回答基础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同时和老师约定,不把成绩作为唯一沟通话题,多了解孩子在课堂的专注度、和同学的互动情况。家校保持一致的包容态度,避免孩子在校挨批评、回家被指责,让孩子知道“即使学得慢,也不会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