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把控制当成教育

控制和教育,很多父母傻傻地分不清,包括曾经的我。所以,为了科学地教育,必须要弄清楚。二我们先说说,什么是控制?控制,是“你必须听我的”。是父母替孩子做决定,替他规划人生,替他害怕、替他焦虑。比如,孩子想学画画,你说“画画没前途,学钢琴”;孩子想参加夏令营,你说“太危险,不安全”;孩子考试考砸了,你第一反应是责骂:“你怎么这么笨?”控制的核心,是恐惧。怕孩子走弯路,怕他不如人,怕他将来吃苦。于是,父母用“为你好”筑起高墙,把孩子圈在自己认为安全的范围内。三那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点燃,是唤醒,是激励,是陪伴成长。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它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探索,允许他成为他自己。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庄稼要自己生长,土壤、阳光、雨露给了,剩下的,是让它按自己的节奏抽芽、开花。四控制和教育,区别在哪?控制讲权威,教育讲尊重。控制者说“我说了算”,教育者问“你怎么想?”前者要的是服从,后者要的是独立思考。控制重结果,教育重过程。控制者盯着分数、排名、证书,教育者更在意孩子是否好奇、是否保持热忱、是否养成良好习惯、是否敢于面对失败。控制制造依赖,教育培养自主。被控制的孩子,离开父母就茫然无措;被教育的孩子,哪怕跌倒,也知道怎么爬起来。五控制和教育就完全对立吗?也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适当的“管”是必要的。三岁孩子要摸插座,你必须制止,这是保护,也是责任。可随着孩子长大,这种“管”要慢慢松手,变成引导、商量、支持。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是从管到不管的渐进过程。小时候教规则,长大给选择,最后放手让他飞。可太多父母,始终舍不得放手。他们害怕失控,于是继续用“控制”来维持表面的平静。可孩子呢?要么变得懦弱、依赖,要么在青春期激烈反抗,甚至自伤、厌学、抑郁。北师大心理学教授林丹华说过,过度控制的家庭,孩子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抗挫能力弱,成年后更容易陷入焦虑和迷茫。就像放风筝,小时候攥紧线,怕它飞丢;长大后,要学会放线,让它飞得更高。六别再把控制当教育了!孩子不是你的作品,他是独立的生命。他需要的不是指挥棒,而是一盏灯,照亮前路,也温暖心房。从今天起,少说“你必须”,多问“你觉得呢”?少一点焦虑,多一点信任。教育的终点,不是孩子成为你想要的样子,而是他终于活成了他自己。那才是,最动人的成长。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