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被绝望困住的心理困境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狗的电击实验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在反复经历无法控制的负面事件后,形成“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的固定认知,最终放弃尝试、陷入被动接受困境的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对自身掌控力的否定,以及由此引发的动机、认知和情绪全面衰退。 这种心理状态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学生多次考试失利后,可能放弃主动学习,认为“再努力也考不好”;职场人反复遭遇项目失败或否定后,会变得消极怠工;情感关系中,长期尝试沟通却无法改善矛盾的人,可能逐渐封闭内心,不再寻求解决办法。更隐蔽的是,习得性无助还会渗透到自我认知中,让人产生“我能力不行”的负面评价,形成恶性循环。 从心理机制来看,习得性无助的本质是个体对“事件可控性”的判断偏差。当人们持续经历“努力与结果无关”的情境,大脑会逐渐放弃主动掌控的尝试,甚至在后续遇到可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惯性地选择逃避。这种状态不仅会降低个体的行动力,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破解习得性无助的关键,在于打破“无法控制”的认知定式:可以从完成小目标开始,通过积累“努力就能有收获”的积极体验,重建掌控感;同时,引导自己客观归因,区分“暂时的困难”与“永久的无能”,避免将单次失败扩大为对自身能力的全面否定。对于心理咨询场景而言,帮助来访者识别认知偏差、逐步建立正向反馈,是缓解习得性无助的有效路径。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