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痛苦的,从来不是情绪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解读”。同样的事,不同的认知会催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学会调整认知,才能真正掌控情绪。 首先,警惕“灾难化”认知:别把“可能”变成“一定”。很多人会陷入“过度联想”的陷阱,比如工作出一点小错,就认定“老板肯定觉得我能力差,这份工作要保不住了”;伴侣晚回消息,就猜测“他一定是不在乎我了”。这种把小事放大成灾难的认知,会瞬间点燃焦虑、恐慌,而事实往往远没那么糟糕。试着用“只是可能,不是必然”替代绝对化的想法,情绪会立刻缓和。 其次,打破“绝对化”认知:别被“应该”绑架。我们常给自己或他人套上“应该”的枷锁:“我应该做到完美”“他应该懂我的想法”“生活应该一帆风顺”。一旦现实与“应该”不符,就会陷入愤怒、沮丧。但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应该”,接受“我可以不完美”“他人有自己的立场”,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情绪自然会松弛下来。 最后,扭转“受害者”认知:别把“被动承受”当宿命。遇到挫折时,有人会习惯性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我根本没办法改变”,这种认知会让人陷入无力感,被负面情绪淹没。试着换成“主动解决”的视角:“这件事里我能掌控什么”“下一步可以做些什么改善”。当认知从“被动承受”转向“主动行动”,情绪会从绝望转为坚定,找到破局的力量。 情绪就像信使,背后藏着需要调整的认知。别再对抗情绪,而是试着审视自己的想法——换一种认知,就会换一种心情,更会换一种人生。 如果你最近正被某件事的负面情绪困扰,需要我帮你分析一下,背后可能存在哪些认知偏差,并给出调整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