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绪的褶皱里看见光

今天的咨询室飘着雨后青草的气息,来访者林小姐坐在沙发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帆布包的边缘。她是第三次来,话题从“职场人际关系的窒息感”,慢慢延伸到童年时被忽略的情绪角落。 “我总觉得自己像个‘情绪孤儿’,”她突然停下动作,眼眶泛红,“小时候委屈到哭,爸妈只会说‘别闹了,多大点事’。现在在职场受了委屈,我也只会躲在楼梯间偷偷掉眼泪,怕别人觉得我‘脆弱不堪’。” 我在笔记本上轻轻写下“情绪的代际传递与自我压抑”。很多来访者的痛苦,都藏在“被否定的情绪记忆”里。就像林小姐,她把“表达情绪”等同于“制造麻烦”,这种认知让她在职场中不断内耗——明明是合理的情绪诉求,却总先自我批判“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后来我们尝试了“情绪具象化”练习:把压抑的情绪想象成一个具体的事物。林小姐说它像“一团黏在脚踝的湿棉花,甩不掉,走不远”。这个比喻让她自己都愣了一下,随即苦笑:“原来我一直背着这么沉的东西在走。” 结束咨询时,她深吸一口气:“我好像第一次允许自己‘难受’了,不用急着推开它。”看着她转身离开的背影,我想起心理咨询的本质——不是消除情绪,而是教会人们在情绪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每个来访者都是一本待读的书,书页里夹着未被看见的挣扎与渴望。而我的工作,就是陪着他们慢慢翻开,在那些看似混乱的文字里,梳理出清晰的叙事,让他们终于能对自己说一句:“你的感受,很重要;你,很重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