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间信念?

什么是中间信念?连接核心信念与行为的“心理桥梁” 如果把心理认知比作一座分层的建筑,核心信念是深埋地下的地基,自动思维是地表可见的枝叶,那中间信念就是连接地基与枝叶的树干——它藏在意识的中层,不像核心信念那样根深蒂固,也不像自动思维那样转瞬即逝,却悄悄承接了底层认知,又直接指导着我们的日常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场景,看清中间信念的“桥梁作用”。比如有人的核心信念是“我必须被所有人认可,否则就是失败的”,这种深层认知不会直接转化为行为,而是通过中间信念落地:可能是“只要我尽量讨好别人,别人就会喜欢我”,也可能是“如果我拒绝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会讨厌我”。这些就是中间信念,它像一套“行动准则”,把抽象的核心信念,变成了具体的判断标准和行为逻辑。 当遇到实际事情时,中间信念又会直接触发自动思维。比如同事找你帮忙做额外的工作,若你的中间信念是“拒绝别人会被讨厌”,就会立刻冒出“要是我不帮,他以后肯定不跟我合作了”的自动思维,接着产生焦虑,最终选择勉强自己答应;而若中间信念是“合理拒绝不会影响关系”,自动思维就会变成“我手头有工作,跟他说清楚就好”,情绪平稳,也能做出更贴合自己需求的选择。可见,中间信念是核心信念的“翻译官”,也是自动思维的“触发器”,缺了它,深层认知和日常言行就断了联系。 和核心信念相比,中间信念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更具体、有场景性,核心信念是“我不够好”,中间信念可能是“在工作上做不好细节,就是不够好”“跟人说话没逻辑,就是不够好”,会绑定具体的领域或事件;二是可塑性更强,核心信念是几十年成长沉淀的结果,改变难度大,而中间信念是基于核心信念形成的“衍生准则”,只要找到它的偏差,就能逐步调整。 比如有人总怕在会议上发言,核心信念是“我会被别人评判”,中间信念是“只要我发言出错,别人就会觉得我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状态,不用一开始就推翻“怕被评判”的核心信念,而是先调整中间信念——试着告诉自己“发言出错很正常,没人会一直盯着我的失误”,再结合实际经历验证(比如发现自己偶尔说错话,别人并没有在意),慢慢就能打破“出错=被否定”的逻辑,进而改变“不敢发言”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想调整言行、改变情绪,却总抓不住重点,其实就是忽略了中间信念这座“桥梁”。看清它,就不用在表层的自动思维里纠结,也不用一开始就面对深层的核心信念感到无力——从调整中间信念入手,一步一步拆解认知逻辑,就能更轻松地让言行和心态,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改变。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