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自己是否存在情绪内耗,核心看是否长期陷入“无意义的心理消耗”,即没有实际行动却持续感到疲惫、焦虑或纠结,可从以下3个关键维度自查: 1. 思维层面:反复陷入“反刍式思考” - 对过去的小事过度纠结(比如反复回想“昨天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当时没反驳太亏了”),无法释怀; -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度担忧(比如还没发生的事就预想“肯定会搞砸”“别人会怎么评价我”),越想越焦虑; - 思维陷入“两难困境”,比如纠结“选A怕后悔,选B怕出错”,长时间无法做决定,甚至回避选择。 2. 行为层面:“想得多、做得少”,伴随行动力下降 - 明明有重要的事要做,却总被“担心做不好”“不知道从哪开始”等想法困住,拖延到最后; - 做简单的事也感到格外疲惫,比如出门、回复消息都需要“攒力气”,并非身体劳累,而是心理上觉得“麻烦”; - 习惯性自我否定,比如做完一件事后总盯着不足(“这点小事都没做到完美”),忽略成果,导致做事情的动力越来越弱。 3. 情绪与身体层面:长期处于低能量状态 - 情绪容易陷入“内耗循环”,比如一点小事就触发焦虑、烦躁、自我怀疑,且很难自行平复; - 身体出现无明确原因的不适,比如频繁失眠、头晕、胸闷、食欲下降; - 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比如追剧、和朋友聚会都提不起劲,觉得“没意义”,内心常感到空虚或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