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哲最近总躲着公司的聚餐,起因是新同事小宇——他原本想和小宇处成朋友,午休时主动分享耳机,下班特意等对方一起走,甚至记得小宇爱喝的奶茶甜度,可小宇要么客气道谢,要么找借口提前离开。 上周部门团建,阿哲看到小宇和另一个同事聊得哈哈大笑,自己凑过去搭话,对方却只是敷衍地点点头。那天晚上,阿哲在宿舍翻来覆去:“是我说话太无趣?还是上次项目里我提的意见让他不舒服了?”他越想越焦虑,第二天甚至特意买了小宇喜欢的球星周边,却在递出去的前一秒,看到小宇接过别人递的零食时,自然地说了句“谢啦,正想吃这个”。 那瞬间阿哲突然觉得委屈,他把周边塞进抽屉,没再主动找过小宇。可心里的疙瘩没解开,他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连和其他同事说话都怕“说错话让人不喜欢”。直到周末和发小老杨见面,老杨看出他不对劲,听他说完原委后,指了指路边的树:“你看那棵梧桐和旁边的月季,梧桐长不出月季的花,月季也长不出梧桐的叶,不是谁不好,就是凑不到一块儿。” 老杨的话点醒了阿哲。他开始试着换个角度想:小宇不怎么回应他,可能不是他的问题,只是两人兴趣不同——小宇喜欢打游戏,阿哲偏爱看书;小宇爱聊球星,阿哲对赛事一窍不通,没共同话题自然难走近。 想通后,阿哲做了三件事。他不再反复琢磨小宇的每一个反应,把纠结的时间用来读喜欢的书;遇到小宇时,不再刻意找话题,只是简单打个招呼,对方回应就聊两句,不回应也不放在心上;他还主动约了之前没怎么深交、却同样喜欢看书的同事,周末一起去图书馆,两人聊起喜欢的作者,越聊越投缘。 慢慢的,阿哲不再焦虑。有次在茶水间,小宇主动问他:“听说你看过那本《人类简史》?我最近想读,能聊聊吗?”阿哲愣了愣,笑着和他聊了起来。那天之后,他们没成为亲密好友,但相处时少了尴尬,多了自然。 阿哲后来在日记里写:“原来友情从不是‘我必须让他喜欢我’,而是找到能彼此舒服相处的人。不用勉强自己讨好谁,也不用因别人的态度否定自己,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被你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