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为“家的形式变了”而悄悄不安。其实只要做好这3件事,就能让孩子确定“我的爱一直都在”: 第一,把“变化”变成“可预期的约定”。 比如和孩子说:“以后每周五晚上,妈妈都会陪你拼乐高,这是我们的‘专属时间’”;“爸爸虽然不能每天回家,但每个月的1号和15号,一定会来接你去公园”。把生活里的变化(比如居住、陪伴方式)变成固定的“小约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有规律、可期待的”,减少对“不确定”的焦虑。 第二,用“具体行动”代替“空洞安慰”。 当孩子说“想爸爸/妈妈”时,别只说“乖,以后会好的”,而是和他一起做“想念纪念册”:把爸爸/妈妈的照片、孩子画的画贴进去,再写下“爸爸今天工作时,一定也在想你有没有好好吃饭”;或者约定“每天晚上给爸爸/妈妈发一条语音消息”。让孩子的想念有“出口”,也让他知道,“想念”是可以被认真回应的。 第三,允许孩子“拥有两个完整的爱”。 别在孩子面前说前任的坏话,也别阻止孩子和另一方亲近。可以和孩子说:“妈妈很爱你,爸爸也很爱你,我们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但对你的爱一点都没变”;带孩子参加另一方的生日时,主动帮孩子准备礼物,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但还是会一起爱我”。 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家”,而是“确定的爱”。把对孩子的心疼,变成每天具体的“小约定”“小回应”,孩子会慢慢明白:家的样子可能变了,但爱我的人一直都在,我值得被好好爱着。试试从今晚的“专属约定”开始,让孩子把“不安”换成“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