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迷茫没有追求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面对迷茫无追求的孩子,家长的“三做三不做” 孩子陷入迷茫、没有追求,不是“懒”或“没出息”,而是青春期自我探索的正常阶段。家长的核心任务不是“说教推动”,而是“搭梯子、引方向”,用耐心和智慧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目标。 第一,做“倾听者”,不做“审判官”。 别一开口就质问“你怎么一点追求都没有”,这只会把孩子推远。试着用“你最近好像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吗?”这类温和的问句打开话题。认真听他抱怨“学习没意思”“不知道以后干什么”,哪怕觉得幼稚也别打断、别反驳。孩子的迷茫需要被看见,当他感受到“爸妈懂我”,才会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很多时候,他的“没追求”只是怕说出来被否定。 第二,做“引路牌”,不做“指挥棒”。 别直接给孩子定“你要考重点、要学编程”的目标,而是带他“试错”。周末陪他去科技馆看展,看他是否对机器人感兴趣;支持他报短期的绘画体验课,观察他是否能专注投入;甚至允许他花半天时间研究喜欢的游戏攻略,看看他在其中是否展现出钻研力。青春期的“追求”往往藏在兴趣里,家长要做的是提供体验机会,帮他发现“原来这件事我做起来很开心”,而不是用自己的期待替他做选择。 第三,做“小榜样”,不做“空想家”。 家长自己别总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却要求孩子“要有追求”。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小目标:“妈妈最近在学做面包,今天尝试了新配方,虽然有点失败但很有意思”“爸爸这周要跑完3次5公里,你要不要陪我一起?”。孩子会从家长的行动中感受到“追求”不是遥不可及的大词,而是认真做好一件小事的坚持。当他看到你为小目标努力的样子,自然会慢慢模仿,从“帮妈妈揉面”“陪爸爸跑步”开始,找到自己能投入的小事。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接受“迷茫是暂时的”。别用“别人都有目标”来焦虑,也别逼孩子立刻给出答案。给孩子一点时间,用你的包容当“安全网”,用你的引导当“指南针”,他终会在试错和体验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哪怕很小的追求。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