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让成就感化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孩子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两种。一种是外力,奖励、鼓励、激励;一种是内力,内在的驱动力,自己的立志、追求、理想。无论外力如何厉害,都要转化为内力,通过内力起作用。而内在动力,最有效的是积累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前途光明,以致于学习越来越有劲儿。二积累成就感这事儿,跟咱们存钱特别像。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成就感存折”。你表扬他“今天写字坐得真端正”,这是存一笔;你说“这道题思路特别清晰”,又存一笔。这些看似微小的认可,都是真金白银的“存款”。存够了,孩子才有底气面对难题,才有动力继续学。可我们呢?动不动就“取款”——“这都做不对?”“别人怎么就比你强?”每一次批评,都是在消耗他的心理资本。存得少,取得多,账户赤字,动力自然归零。三积累成就感,就是一次次找孩子的亮点。哪怕极小极小,连孩子自己都没有发现的亮点也要找出来。你别光等着孩子考满分才夸,日常的小进步、小变化都值得肯定。孩子今天背单词比昨天快了5分钟,你说: “这次记单词够专注!”画画时主动搭配了新颜色,你夸: “这个配色很有想法!”这些对过程的表扬,就像往储蓄罐里扔硬币,看似不起眼,攒得多了,孩子心里就会攒出 “我能行” 的底气。四底气足了,学习动力自然就来了。就像我表妹家的姑娘,以前写作文总卡壳,把笔头咬碎了,才挤出一段前后不通的句子来。表妹起先很急,后来为积累孩子的成就感,不催着快写,反而每次都先找亮点:“这句比喻用得好”“开头独特,把场景写活了”。现在孩子不仅主动写日记,还会把作文拿给同学看,成绩也从中等冲到了上游。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这份主动学习的劲头,正来自一次次成就感的积累。五反过来,可要是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就像天天从储蓄罐里拿钱,早晚把孩子的信心花光。比如,孩子考了98分,爸妈不是高兴得脸上笑成花儿,而是责问:“为什么丢了2分?是不是粗心了?是不是没好好动脑?”据说,长期被批评的孩子,大脑会启动 “自我保护模式”,面对学习会下意识逃避,学习效率比常被鼓励的孩子低 40%。你以为是指出错误,帮孩子改正,其实是在慢慢抽走他们的学习热情,慢慢花掉他的“成就感储蓄罐”。六可能有家长朋友说:“照你这样,孩子就不要批评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样经受挫折?”聪明的家长都懂“在糖衣里裹药丸” “在赏识里提建议”。孩子数学题算错了,不说:“这么简单都错!”,而是说 “思路是对的,再检查下计算步骤,肯定能算对!”;拼音读不准,不直接否定,而是说: “这个音比上次标准多了,再试试这个声调,会更棒!”先肯定努力,再指出问题,孩子既不会丢了成就感,也愿意改正不足。七孩子的学习动力来自成就感。多给孩子的 “成就感储蓄罐” 添点 “硬币”,少做 “花钱” 似的批评,孩子才能在学习里找到乐趣,越学越有劲儿。毕竟,让孩子相信 “我能做好”,才是让他们主动向前的最大动力啊!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