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驱力,藏在“主体性”里

孩子的主体性,是内驱力的“发动机”——当孩子觉得“我能主导自己的事”,才会主动投入热情。 1. 把“决策权”还回去:不包办生活细节,比如让孩子决定“每天穿什么袜子”“周末先玩半小时还是先读绘本”。哪怕是小事,反复的自主选择会让孩子建立“我能掌控人生”的信念,这是内驱力的起点。 2. 不做“纠错型家长”:孩子搭积木歪了、系鞋带慢了,别急着指正。先观察,等他主动求助再介入,说“你觉得哪里需要调整?咱们一起试试”。这种“先让孩子试,再陪他改”的模式,能保护他“我能解决问题”的主体性,避免因频繁否定变得被动。 3. 用“需求”替代“任务”:把“你必须背古诗”换成“你想不想用昨天学的古诗,给咱们的晚饭编一句儿歌?”。从“满足家长要求”转向“实现孩子自己的小想法”,让行动和他的内在需求挂钩,主体性被激活,内驱力自然会跑起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