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住情绪的人,看似最坚强,其实最容易失去自我

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你是不是也常常这样: 心里委屈,却只说一句“我没事”; 明明气到发抖,却努力让自己冷静; 想哭的时候,硬生生把眼泪憋回去。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压下去,并不会真正消失。 它只会沉在身体里,慢慢让人对一切失去兴趣, 最后,甚至连自己都不想关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压抑情绪,看似坚强,其实更危险。 Part 01 “压住情绪”为什么看似坚强? 有个来访者在咨询时说: “我一直很懂事,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爸妈吵架,我安静不说话;朋友误会我,我忍着不解释;工作被误解,我笑着说没关系。大家都说我很坚强,可只有我知道,我心里有多孤单。” 这样的场景,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 我们习惯忍,习惯压下去。因为我们害怕: 一旦说出来,会不会被嫌麻烦? 一旦表现出来,会不会被认为不成熟? 一旦表达出来,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选择“假装没事”,就成了最保险的方式。 看上去稳重、理智、不闹事,其实是把自己关进了一座无形的牢笼。 压住情绪的人,并不是没有感受,而是学会了悄悄吞掉自己的感受。 Part 02 长期压抑的代价 问题是,情绪不是空气,不会凭空消散。 它像水,被堵住,不爆炸,也会慢慢渗透,带来无声的侵蚀。 第一种代价,是对生活的热情逐渐消失。 以前喜欢的事情,慢慢变得索然无味。 以前愿意尝试的挑战,现在觉得没劲。 生活变得灰色,好像每一天都只是重复。 第二种代价,是身体开始替你说话。 失眠、头痛、胃口差、总觉得累。 很多人去看医生,做了很多检查,却查不出什么大病。其实,这是身体在替你承受情绪的重负。 第三种代价,是关系的疏离。 一个常压抑的人,看起来懂事、不惹事,但长久下去,身边的人会觉得“他好像没有需求”。 于是,别人越来越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而他自己,也慢慢与世界保持距离。 有人说过一句话: 压抑不是忍耐,而是自我消耗。 这种消耗不是一下子爆发,而是慢慢把人变成一具“行走的空壳”。 Part 03 如何从“压抑”走向“表达” 情绪不是敌人,它是提醒我们需要被看见的信号。 真正的坚强,不是压住它,而是学会表达它。 第一步:允许自己命名情绪。 很多人一开口只会说:“我没事”。 试着换一种方式,说出:“我现在有点难过”“我很生气”。 当你能清楚说出感受时,就已经在和情绪保持距离。 第二步:找到安全的出口。 如果一时不能对人表达,可以先写下来,哪怕是随手在纸上写几个字; 或者去跑步、散步,用身体释放出来。 有些人通过音乐、画画来表达,这也是安全出口。 第三步: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沟通。 情绪表达,并不是一上来就责怪别人。 可以先说感受,再说需要。比如:“刚刚那句话让我有点受伤,我希望我们能换一种说法。” 这样既保护了自己,也能减少关系里的伤害。 很多人以为,表达等于软弱。 其实,表达恰恰是成熟的标志。 因为只有敢于展示感受的人,才是真正面对自己的人。 THE END 压住情绪的人,看似最坚强, 但他们往往是最容易失去热爱和自我的那群人。 真正的坚强,从来不是“我什么都不在乎”, 而是“我敢于感受,也敢于表达”。 情绪不是负担,它是你存在的证明。 给自己一个出口,你才能真正拥有生活的热情, 也才能让别人真正看见那个鲜活的你。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