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停止“反刍式思考”,设定“纠结时限”:当反复回想某件事(如“刚才那句话是不是说错了”),立刻给自己定10分钟“纠结额度”,时间一到就强制转移注意力(如起身喝水、听首歌),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思绪循环。 2. 用“行动代替空想”,拆解模糊焦虑:若因“任务太难”“未来不确定”内耗,把担忧的事写成具体问题(如“报告写不出来”→“先找3篇参考范文”),从最小的行动步骤开始做,用实际进展缓解心理压力。 3. 接纳“不完美”,放弃“绝对化思维”:不要用“必须做到最好”“不能有一点失误”要求自己,告诉自己“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比如“这次会议发言有小卡顿,但核心观点说清楚了,已经很好”,减少自我批判。 4.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聚焦能改变的事:遇到烦恼时先问自己“这件事我能控制吗”,比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天气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就告诉自己“没必要为管不了的事焦虑”,只专注于自己能调整的部分(如提升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