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孩子小时候总爱追着你问 “为什么”: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蚂蚁为什么总排队走?可慢慢长大后,孩子好像不怎么提问了,面对没接触过的事物,也少了当初那种眼睛发亮的期待,反而会说 “这有什么意思呀”“我不会,不想试”。咱们心里难免有点失落,其实不是孩子的好奇心消失了,而是在日常里,咱们可能不小心 “浇灭” 了它。比如孩子追问时,咱们忙着做家务就随口说 “别问了,长大你就懂了”;孩子想拆开玩具看看里面的构造,咱们怕弄坏就急忙制止 “不许拆,多浪费”。时间久了,孩子慢慢就不愿再探索未知,对新鲜事物也提不起兴趣。但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就是帮孩子守住那份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吗? 2别敷衍孩子的 “为什么” 当孩子提问时,哪怕你当下忙着,也别直接打发他。可以蹲下来跟他说 “这个问题妈妈现在有点忙,等咱们吃完饭,一起查资料找找答案好不好?”。认真对待他的疑问,孩子会觉得 “我的好奇是有价值的”,以后遇到不懂的,才会继续愿意提问、愿意探索。要是总敷衍,孩子慢慢就会觉得 “问了也没用”,好奇心自然就淡了。 多给孩子 “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 不用特意带孩子去多远的地方,日常里就能创造机会:散步时带他观察路边的花草,看看不同的叶子形状;买菜时让他摸摸不同的蔬菜,说说它们的触感;周末在家一起看科普纪录片,聊聊里面有趣的知识点。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领域的东西,他才会发现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事”,好奇心才会被不断点燃。 学会 “跟着孩子的兴趣走” 要是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别觉得 “虫子脏,别碰”,而是陪他一起观察蚂蚁搬家,一起查 “为什么蝴蝶的翅膀会变色”;要是孩子对星星好奇,就陪他晚上看星星,一起数星座。顺着孩子的兴趣去引导,而不是把咱们觉得 “有用” 的东西强加给他。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探索,才会更主动、更投入,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烈。 别害怕孩子 “犯错” 或 “搞破坏” 孩子想尝试新事物时,比如想自己做手工,哪怕会剪坏纸、粘得乱七八糟;想尝试做饭,哪怕会打翻碗、弄脏厨房,也别急于阻止。告诉孩子 “没关系,咱们慢慢试,做错了也不怕”。给孩子试错的空间,他才敢大胆去探索未知,不会因为怕出错就不敢迈出脚步。毕竟,在探索中犯错,也是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 咱们自己也要保持 “对世界的好奇” 平时跟孩子聊天时,多说说自己的发现:“今天妈妈看到一朵特别的花,花瓣是渐变色的,特别好看”“刚才看到一只小松鼠,它居然会把松果藏在树洞里”。当孩子看到爸妈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他也会跟着受感染,更愿意去发现生活里的小惊喜。 3 写在最后 教育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孩子,而是点燃他们心里对未知的好奇之火。当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哪怕没人督促,也会愿意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而努力。这种主动探索的热情,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动力。就像那句话说的:“好奇心是孩子打开世界的钥匙,而教育,就是帮他们握紧这把钥匙,让他们愿意不断去开启一扇又一扇未知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