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贱”并非指人天生卑劣,而是对一种普遍心理现象的通俗概括:人往往对轻易得到的东西轻视,对难以获取的事物过度执着,在“未拥有”与“已失去”的对比中,放大后者的价值。 这种心理源于人性中“求而不得”的张力。就像孩子对商店里的玩具魂牵梦绕,真正拥有后却很快丢弃;我们对唾手可得的关怀习以为常,甚至肆意消耗,可当这份关怀抽离,才猛然察觉其珍贵。它不是道德层面的“贱”,而是进化留下的心理惯性——人类为了生存,会本能地将注意力投向稀缺资源,却容易忽略身边稳定存在的“易得品”。 但“人性本贱”的本质,是对“价值感知”的错位。它提醒我们,所谓的“珍贵”并非事物本身固有,更多时候是由“获取成本”和“失去代价”定义的。看清这一点,不是要批判人性,而是学会主动校准感知:在拥有时看见平凡中的珍贵,在追求时理性评估欲望的重量,避免在“追逐-忽视-后悔”的循环里消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