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童年——安全感的基石如何奠定

我们成年后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童年关系的翻版与延伸。分离焦虑的种子,往往就埋藏在生命早期的依恋关系之中。 发展心理学中著名的“依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视角。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发现,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即“依恋”。这种依恋的质量,决定了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基础。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和混乱型。 一个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和哭泣,这是正常的分离焦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会主动寻求安慰,并很快被安抚,继续快乐地探索环境。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个稳定的信念:“妈妈是可靠的,即使她暂时离开,也一定会回来,我是被爱的。” 而形成焦虑型依恋的孩子则不然。他们的照顾者可能时而热情回应,时而心不在焉或过度干预,其行为是不可分析的。这让孩子陷入巨大的困惑与不安。他们无法形成“照顾者是可依赖的”这一稳定认知。因此,分离对他们而言是极具威胁的,因为他们不确定这次分离是不是永别,爱会不会消失。他们可能会在分离时表现出极度的崩溃,重聚时又表现出愤怒与抗拒,难以被安抚。 除了依恋类型,早期的分离创伤,如亲人的离世、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频繁更换照顾者、被寄养等经历,都会严重冲击孩子脆弱的安全感系统。他们会将“分离”与“被抛弃”、“丧失”、“危险”直接划上等号。 这个童年形成的“内在工作模式”,会成为我们处理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蓝图。一个在童年未能解决好分离议题的人,在成年后的爱情、友情乃至职场关系中,都会不自觉地重复焦虑的模式。他们可能需要持续的确认、害怕独处、过度付出以换取不离不弃,或在关系结束时体验到毁灭性的痛苦。理解童年,不是为了指责父母,而是为了看清我们情感模式的源头,从而获得改变的可能。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