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内耗要怎么办?

所谓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在一件事发生之后,当事人会不断地前思后想,去复盘事件的整个过程,再加上自己的基本冲突被触发之后的感受带来的渲染,直到把一个单一事件变成一部连续剧。 有时候也可能还没发生,既往的经验也能在心识里编织出一整套剧情。这就类似于嗅到危险的味道,做出逃跑方案的感觉。 从好的方面看,复盘这其实也是心理空间的自我整理的过程,可以让人在心理冲突发生之后,安顿好自己的感受。 只是如果总是不由自主的编织剧情,就会偏离我们无意识里想要自保的目的,反而变成搅扰和带来惶恐。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不断泛化的焦虑和不可抑制的抑郁。 所以,复盘本身不是坏事,但要适可而止。如果被同一事件持续带来情绪扰动,脑海里的剧情不能停止,就是被迫复盘。究其原因,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如何才能停止内耗,真的给自己一个交代呢?从正视自己的感受开始。 不得不说,现代人对感受其实是隔离得很严重的,在最初学习积极心理治疗时,曾经被要求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觉察自己的感受,开始的阶段很多同学都不知道什么是感受,比如对着一幅画练习时,我们说出来的往往都是感觉。 感觉和感受在普通的话语层面好像差不多,实际上需要细细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不同。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认知活动的初级阶段,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生理反应,如“我看到了一朵花”、“我听到了铃声”。感觉是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认知活动的基础。 ‌感受‌则更多涉及心理层面的体验和反应,通常指的是心灵上的领悟和体会。它是对外界事物影响后的内心体验,如“我感受到了你的善意”、“今天天气真冷,我感受到了寒冷”。感受偏重于情绪和体验,如开心、难受、生气等。 那么正视自己的感受,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的。就像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一些古诗词,每每念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会感觉很美。直到很久之后的某一天,被什么事情触动时,心头浮上来那句诗,才是感受。 比如你在一段时间里被同一件事困扰,一想起来就生气。或者明明都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放下了,那些个念头却总是蹦出来不依不饶地缠着你,是谁也忍不了啊。 精准复盘就是,试着拆分一下你的剧情。 问问自己:到底在生谁(什么)的气?是事件里的人?是事件本身?还是(想象中的)周围人的眼光和评价?在这些选项里的每一个答案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哪些感受是你能够接受的,哪些是无法忍受的。明晰了之后再去推敲解决的方法:怎么做才能让我不再体验到这样的感受。 这样做(前面设定的解决方法)我真的能做到么?如果做不到,是因为什么?是什么人或事让我做不到这件事。 还有没有折中的方法?如果有,是你想要的么? 很多内耗的人都是既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又怕带来自己无法承担是后果。在两难之间无法抉择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够和自己的感受联结,不能够把糟糕的感受解构成自己可以理解的程度。所以他们通常会说:“我也不知道”,“就很难评”,“不知道该怎么说”等等,其实不是心思混乱,言语不能描述,而是不理解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能慢慢理解自己的感受时,就会明白它从哪里来(基本冲突),它为什么会发生(关键冲突),然后定点爆破。 还是那句话:好好生活就是不内耗。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