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里,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而非附属品去对待。 1. 先“倾听”,再“说教” 放下“我是家长,你必须听”的惯性,当孩子说话时,停下手中的家务或手机,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回应。哪怕他说的是天马行空的幻想,或是幼稚的抱怨,也别急着打断、否定或讲道理。比如孩子说“今天不想上学”,先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呀?”,而不是第一句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倾听的本质,是承认孩子的情绪值得被看见。 2. 给选择,而非“下命令” 在不涉及安全和原则的事上,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比如穿什么衣服、周末先写作业还是先玩半小时、晚餐想吃面条还是米饭,让孩子在小事中感受“我的想法被重视”。这不是放任,而是让他在自主中学会承担责任。反之,事事替孩子决定,只会让他慢慢失去表达自我的勇气。 3. 保护“隐私”,守住“边界” 孩子的日记本、书包、和朋友的聊天记录,都属于他的私人空间,除非得到允许,绝不轻易翻看。进门先敲门,不随意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比如“他总尿床”“上次考试倒数”),不强迫他在陌生人面前表演才艺。尊重边界,孩子才会觉得“我是被信任的”,也才会学着尊重别人的边界。 4. 说“抱歉”,不碍于“家长面子” 当我们错怪孩子、说话太重,或是没兑现承诺时,别用“我是为你好”来掩饰,真诚地说一句“妈妈/爸爸刚才做得不对,对不起”。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让家长失去权威,反而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道歉是勇敢的事”,也会让他更愿意和你坦诚沟通。 真正的尊重,从来不是纵容,而是用平等的姿态,陪孩子慢慢长大——你尊重他的当下,他才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