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信,避免玻璃心

孩子的自信心源于“被认可”与“能掌控”,避免玻璃心需平衡保护与放手,3个落地方法可逐步引导。 1. 多“过程肯定”,少“结果评判” 不只用“你真棒”“考得好才优秀”评价孩子,而是肯定努力过程。比如孩子搭积木倒塌,不说“真笨”,改说“你尝试了3种搭法,这种已经比之前稳很多”;画画不好时,指出“你配色很特别,妈妈看到你认真涂了20分钟”。具体的过程认可,能让孩子明白“价值不依赖结果”,减少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 2. 给“可控空间”,让孩子试错 不事事代劳或过度保护,让孩子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比如3岁孩子自己穿衣服,即使穿反也不立刻纠正,等他发现后引导调整;让孩子负责整理玩具,即使乱也先肯定“你愿意自己收拾”,再教方法。孩子在“能做好”和“会犯错”中积累掌控感,明白“失败能改进”,不易因小挫折崩溃。 3. 教“情绪应对”,而非“回避挫折” 当孩子受挫(如比赛输了、被拒绝),不急于安慰“别难过,下次肯定赢”,而是帮他正视情绪。比如: - 先共情:“输了比赛你一定很失望,妈妈理解这种感觉”; - 再引导:“我们一起想想,这次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教会孩子接纳负面情绪、思考解决办法,而非逃避,逐步增强心理韧性,减少玻璃心。 培养自信、抗挫的孩子,关键是让他在“被看见”中认可自己,在“能做主”中积累底气,在“会应对”中变强。不追求孩子“不犯错”,而是让他相信“即使犯错,我也有能力面对”。 我始终在这里呀,为你留着安全温暖的角落。你心里的情绪、没说的心声,都值得被好好听见呢❤️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