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整理书架时,翻到去年的便利贴,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今天又让妈妈失望了”。指尖抚过褶皱的纸边,突然意识到,这一年最珍贵的成长,是学会用心理学里的“自我关怀”,代替了无休止的自我批判。 上个月项目失误后,我没有像从前那样躲在被子里反复回想“如果当时再细心点”,而是试着用心理咨询师教的“情绪命名法”——坐在书桌前写下“现在感到的是愧疚,还有对未来的担忧”。当抽象的情绪变成具体的文字,那种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感觉,竟然轻了大半。原来承认“我搞砸了”,比强迫自己“必须完美”要轻松得多。 更意外的是和妈妈的相处。以前她唠叨“别总熬夜”,我会立刻反驳“你不懂工作节奏”,本质上是在用“防御机制”掩盖自己的焦虑。上周她又提时,我试着先回应“我知道你担心我的身体”,再解释“最近在调整作息,已经比上周早睡半小时了”。妈妈愣了愣,随后笑着说“慢慢来就好”。原来打破沟通壁垒的关键,是先看见对方的情绪,再表达自己的处境,这比争对错重要太多。 晚上复盘时,在日记本上画了两个小人:去年的自己总盯着“未完成的清单”,今年的自己学会给“完成的小事”打勾——比如今天主动和邻居打招呼,比如耐心听完了同事的建议。心理学里说“小成功会积累自我效能感”,原来变好从不是一下子成为“完美的人”,而是在每一个“愿意改变”的瞬间里,慢慢靠近自己期待的样子。 明天想试试“正念呼吸”,据说能帮我减少焦虑。成长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更懂得善待自己、理解他人,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