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引发对方的内疚感来操控其行为,尤其在亲子关系中表现为父母利用夸大事实或表露脆弱来影响孩子的决策。 极端案例:如母亲因儿子高考失利而以跳楼威胁,体现了愧疚引导的严重性。 心理学家苏珊·弗沃德指出,这种内疚式教育实质上是情感勒索,虽无直接暴力,但对孩子成长产生深远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形成讨好型人格,缺乏成就感和个人主见。面对愧疚引导,个体需学会调整,明确个人边界,区分责任归属,勇于拒绝不合理干涉,逐步实现自我独立,追求真实的自我价值。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条视频,一位母亲爬上了天台想跳楼,一旁18岁的儿子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泪流满面。了解过后才知道是儿子高考失利了。眼看进不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这位母亲一时难以接受,于是崩溃失控了。明明高考失利的是儿子,为什么崩溃的却是母亲还要死要活的呢? 其实,这位母亲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愧疚引导,他指的是在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到内疚,使其服从自己的意愿愧疚引导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 一、夸大事实。比如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说,我每天累死累活的还不是因为你,他们会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以此来唤醒孩子的愧疚心; 二、表露脆弱,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你太伤妈妈的心了。通过做出受伤的样子,把自己放在弱者或是受害者的角色,让人服软和反省; 三、故意伤害自己,比如绝食甚至自残自*等。这种内疚式教育是在满足父母对子女人生的操控欲,他们希望孩子的未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有些父母甚至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替自己实现。 心理学家苏珊弗沃德指出,这种方式的本质就是一种情感勒索。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暴力,却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在内疚式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因为在他们眼里,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唯一的衡量标准是父母满不满意,所以他们习惯一味的讨好父母,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如果你也觉察到自己处在这种关系的话,一定要及时做出调整,无论你面对的是父母、伴侣还是工作中的领导。一旦陷入这种情感勒索时,记得提醒自己,这是我的人生,我有权利决定他的方向。而改变的关键就在于分离,建立好自己的边界,清楚哪些责任你需要承担,哪些责任你不需要承担。当他人想要越界干涉你的决定时,你可以保持坚定,必要时拒绝。虽然听起来很难,但相信这是可以一步步实现的。做理想中的自己吧,有时你不需要这么乖。 别忘了 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