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十年才懂:"不必做到最好"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学生时代的我,书包里永远装着一本"错题本"——不是记错题,是记"本可以更好"的地方。数学考试98分,会盯着那2分的填空题发呆一晚上:"如果当时再仔细算一遍就好了";大学社团活动策划,明明团队已经通过,我却抱着方案在图书馆改到闭馆,就因为觉得"这个环节不够亮眼"。那时候我认定:只要足够努力,就能避免所有失误。 工作后这种执念变本加厉。第一份工作的项目提案,我熬了三个通宵改了12版,连标点符号都逐字检查,却在提交前两小时突然崩溃——我发现无论怎么改,都能找出"还能更好"的地方。最后硬着头皮交上去,结果领导说:"整体不错,小细节下次注意就行。"那天我坐在工位上,突然发现自己的指甲早就被啃得坑坑洼洼,胃也因为长期熬夜疼得厉害。 真正的转折是25岁那年。连续加班一周后,我在会议上突然眼前发黑晕倒,医生说:"你这是长期精神紧绷导致的神经衰弱,再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躺在病床上,我翻手机里的相册,发现过去三年的照片里,我永远眉头紧锁。那一刻我突然问自己:这些年追求的"最好",到底是为了什么? 后来我开始试着"放过自己"。我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贴在书桌前。接新项目时,我会先问自己:"这个任务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达到70分能不能接受?"比如写报告,以前会为了一个案例查遍所有文献,现在会告诉自己:"先把框架搭好,细节可以后续补充。"刚开始很别扭,总觉得"这不像我的风格",但慢慢发现,当我不再死磕"必须完美",反而能更快推进工作,甚至有精力做更多事——比如以前改方案的时间,现在能用来学新技能,或者只是好好吃一顿饭。 现在的我,依然会认真做事,但学会了和"不完美"和解。上周给客户的方案里,我故意留了一个"待优化"的备注,客户反而说:"你很坦诚,我们一起完善。"原来"允许自己不够好",不是偷懒,是给生活留一点呼吸的空间。如果你也总被"必须做到最好"压得喘不过气,试试今天开始,给自己定一个"70分目标"——比如"今天的报告写完就行,不追求惊艳","这次考试过线就好,不纠结排名"。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和自己较劲,反而能跑得更稳、更远。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