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自毁当反抗:被控制者的自我救赎之路

饭桌上笑意盈盈地清空餐盘,出门后对父母的叮嘱秒速顺从,职场中却总在关键时刻搞砸报告,恋情里突然“消失”。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藏着长期被父母控制者的无奈抗争。他们不敢直接摔碎“控制”的盒子,只能点燃自己的心当作快递,在自我伤害中寻找一丝“主动”的错觉。 这种自毁式反抗,源于成长中自主权的长期缺失。从婴儿期到儿童期,本是建立“我能做决定”自主感的得性无助”,让他们既渴望掌控生活,又只能通过放弃晋升、拖延任务等自毁行为,在有限范围内寻找“决定权”的假象;而成长中被灌输的羞辱与贬低,更让他们内化出“我不配幸福”的认知,每当接近成功便会自我惩罚。 但自毁从非宿命,重建人生的主动权,只需从小处着手。认知上,试着改写对“失败”的定义,把“我是失败者”换成“这次策略需要调整”,用失败日记记录事实与感受,而非自我否定;当“我不配”的声音响起时,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用安慰他人的善意对待自己,瓦解内化的羞耻感。 行为上,每天给自己一个小决定。是吃米饭还是面条,是看电影还是读书,在一次次微小选择中积累自主的“肌肉记忆”;也可以主动创造“安全失败”的场景,比如在兴趣班大胆尝试不擅长的技能,允许自己出错,慢慢适应“犯错不可怕”的现实。遇到控制欲的试探时,试着用“我需要自己处理这件事”划清边界,从低风险场景开始练习说“不”。 情绪上,写一封不必寄出的信,把对父母控制的愤怒、委屈全部倾诉其中,让压抑的情绪有出口;若条件允许,寻求家庭治疗或心理咨询的帮助,在引导下学习情绪调节,或在信任的朋友、导师身边,练习无惩罚的表达。 真正的反抗从不是自我伤害,而是敢于活出完整的自己。当我们不再用自毁对抗控制,学会在选择中承担后果,在边界中守护自我,便能挣脱他人规则的束缚。毕竟,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允许自己犯错与成长,才是最有力量的自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