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概念,正在被扭曲的传播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与大众 discourse 中迅速走红,成为解释个体心理、行为模式乃至人际关系困境的“万能钥匙”。然而,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这一本应严谨的心理学相关概念正被不断简化、放大乃至扭曲,逐渐演变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标签,甚至成为逃避自我责任的借口,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反思与疗愈意义。 最初,“原生家庭”作为探讨个体成长背景的一个视角,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早年教养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性格、影响亲密关系。它提醒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情感支持程度,确实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一个充满暴力、控制或情感忽视的家庭,的确可能为个体留下创伤印记。这种认知本应导向一种温和的自我觉察:理解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自己,从而寻求改变与成长。 但当下的话语环境却将这一复杂议题推向了极端。许多人将一切现状——从职场受挫到亲密关系失败,从情绪不稳定到人生选择失误——全部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原罪”。父母被塑造成“祸害”,家庭被定义为“有毒”,个体则沦为完全被动的受害者。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虽然在短期内带来情绪共鸣与群体认同,却无形中剥夺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它暗示着:因为我的童年不幸,所以我无法幸福;因为我的父母有错,所以我注定失败。这种思维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宿命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公共记忆池”,正在重构甚至虚构个体的私人记忆。当“父母皆祸害”成为一种流行话语,人们在回溯童年时,容易不自觉地用这套叙事框架去“修正”自己的记忆。原本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严厉管教,被重新解读为情感虐待;一次普通的家庭争执,被放大为心理创伤。这种被“洗脑”或“植入”的记忆,虽感受真实,却未必符合客观事实,反而可能加深内心的怨恨与分裂。 此外,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也无形中回避了成年后的自我责任。人固然无法选择出生,但成年后拥有学习、反思与改变的能力。沉溺于对过去的控诉,而不愿面对当下的选择与行动,只会让人陷入永恒的受害者心态。真正的疗愈,不在于否定过去,而在于承认影响的同时,主动重建自我,学会为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负责。 “原生家庭”不应成为一个逃避现实的“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它应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清来路,但不该定义我们的终点。唯有在理解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走出过去的阴影,真正走向成熟与自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