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婆婆指责我带不好孩子,我用“追蛇效应”救了自己

成为妈妈的第三年,我差点在无休止的争吵里崩溃。 我家孩子体质弱,换季总感冒。每次孩子咳嗽,婆婆都会站在床边叹气:“你看你,晚上睡觉不知道给孩子盖好被子?我说让你别给他吃零食,你非不听!”有时甚至当着亲戚的面说:“我们家小宝瘦,就是他妈不会带。” 一开始我会急着辩解:“我晚上起夜三次给他盖被子!零食都是医生说能吃的!”可越辩解,婆婆越觉得我“心虚”,话里话外更难听。有次孩子发烧到39度,我抱着他往医院跑,婆婆跟在后面嘟囔“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让我带”,我忍不住回头吼了句“你行你带啊”,结果她坐在地上哭,说我“翅膀硬了敢顶嘴”。 那天晚上,孩子在怀里睡得不安稳,我却睁着眼睛到天亮。我反复想:我到底哪里没做好?为什么我拼尽全力照顾孩子,还是被说“不会带”?那些指责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我开始变得敏感,婆婆多说一句“孩子衣服穿少了”,我就觉得她在批评我,忍不住回嘴,家里天天鸡飞狗跳。 转折点是看到一篇关于“追蛇效应”的文章。里面说:“当你被蛇咬后,最该做的是处理伤口,而不是追着蛇跑。”我突然愣住了——孩子生病,我的“伤口”是担心和焦虑,可我却把精力用来和婆婆“追蛇”:证明她错了,证明我对了。结果呢?伤口没处理,还被“蛇”咬得更狠。 第二天婆婆又说“孩子瘦”,我没像以前那样急着反驳,而是平静地说:“妈,医生说小宝身高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就是吸收不太好,我这周带他去看看中医调理下。”婆婆愣了一下,没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不再纠结“谁对谁错”。她指责我“不会做饭”,我就问她“您以前怎么做辅食的?教教我呗”;她说“孩子该穿开裆裤”,我笑着说“现在都穿纸尿裤,卫生方便,您看小宝屁股是不是没红过?”我把以前用来争吵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研究辅食食谱、带他去公园晒太阳、晚上给他讲绘本。 慢慢的,婆婆不再总指责我了。有次我感冒,她居然主动说“你去休息,孩子我来带”,还学着我做的辅食给孩子喂饭。那天看着她笨拙地拿着勺子,我突然鼻子一酸——原来“追蛇”时,我们都忘了,我们的目标其实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 现在我终于明白,家庭里的“蛇”往往不是恶意,而是立场不同的误解。纠缠于“你错我对”,只会让矛盾变成死结;转身专注于“我们要去哪里”,反而能把对抗变成同行。遇到指责时,比起“你凭什么说我”,不如想想“我能做什么让事情变好”。毕竟,能治愈伤口的,从来不是赢了争吵,而是爱和行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