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本周的卓越课,我们从一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实验谈起,带大家体验了标签塑造现实的神奇,感受了自信对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还记得1968年那个有趣的实验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群普通的小老鼠分成两组,一组被贴上“聪明”的标签,另一组则被标记为“普通”。结果令人惊讶——在同样的迷宫中,“聪明鼠”的表现远远好于“普通鼠”。
这不是老鼠真的变了,而是照顾它们的人变了。实验人员对那些所谓“聪明”的老鼠更耐心、更温柔,相信它们能做得更好。而老鼠呢,似乎也读懂了这份期待,真的表现得越来越出色。
你看,期望就像一粒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我们看到的模样。
这让我想起身边许多孩子的故事。有些孩子从小到大听着“你看人家孩子多优秀”长大,慢慢地,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就是不如别人。而有些孩子,每次尝试都能得到一句“你真棒”,他们就越发敢于挑战,越发相信自己能行。
语言是有生命的,它能在孩子心里扎根。你说他行,他就真的越来越行;你说他不行,他就真的越来越不行。
六四班一名同学,分享自己学滑板的经历。当时他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从不喊疼。他常说:“只要摔不死,就往死里摔。”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糙,却藏着深刻的道理。每次练习,他的大脑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前额皮质在努力指挥神经元建立新的连接,一遍遍重复后,这些动作变得越来越熟练,最后变成了想都不用想就能完成的习惯。 这就是我们大脑神奇的地方:你越是用它,它就越是灵活;你越是相信自己做得到,它就真的帮你找到方法。 五年级一个孩子,说每次父母拿他和别人比较时,他总是不说话,默默回到房间,把头埋进被窝里,哭着喊:“我比他强!”虽然方式有些孩子气,但那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内心最后一点自信。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在用尽全力告诉自己:我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这样的时刻,虽然带着泪水,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作为父母,我们或许该停下比较的脚步,换个方式和孩子说话。不要说“你看人家孩子”,而是说“我看到你的进步”;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我们再试一次”。真诚的肯定,远比笼统的表扬更有力量。 而孩子们,我也希望你们能学会对自己说温柔的话。每天找找自己的三个优点,把“我做不到”改成“我可以试试”,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给自己点个赞。这些小小的改变,就像在心里种下一颗颗自信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记得:自信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尽管害怕,还是愿意向前走一步。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相信、被肯定、被赋予走向光明的力量。 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