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像同事那样会来事”“为什么别人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我却不行”……生活里,你是否总在拿“理想中的自己”,苛责“现实中的自己”? 心理学家罗杰斯早给出答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两个“我”——现实自我是“我现在是什么样”,是你当下真实的能力、状态和生活;理想自我是“我想成为什么样”,是被期待、标准塑造的完美画像。 心理困扰的根源,往往藏在二者的差距里。当你执着于“30岁必须事业有成”“要做满分父母”,却忽略自己当下的处境与局限时,“自我不协调”就会找上门: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觉得“我不够好”。 其实,真正的成长从不是逼自己成为“理想模板”,而是学会让两个“我”握手言和。不必急着否定现实的不完美,试着像接纳朋友那样接纳自己:“我现在做得不够,但已经在努力”;也别让理想自我变成枷锁,把“必须”换成“希望”,允许自己慢慢来。 当你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让理想自我扎根于现实自我的土壤,反而能更从容地走向想要的生活——毕竟,接纳“现在的我”,才是成为“理想的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