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是自觉的

做父母的,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先写作业;手机扔一边,专注看书半小时;玩具玩完自己收好,时间到熄灯睡觉。起床不用催,戴红领巾不用说……我们总说:这孩子真自觉。可我想告诉你: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自觉的。自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一点一点“养”出来的。就像一棵小树苗,没人扶着,它不会自己长直。二自觉的背后,是长时间的习惯培养。常常听说,一个行为重复21天,就能形成初步习惯;90天,才可能固化。孩子能主动学习、整理书包、按时睡觉,不是某天突然开窍,而是父母日复一日地带着他做。我邻居儿子一年级时,天天拖拉作业。妈妈没骂,也没放弃。每天固定时间坐他旁边,不替他写,只提醒:“先做数学,再读课文。” 坚持一个学期,现在孩子到点自动拿出本子。妈妈笑着说:“我现在就是个‘甩手掌柜’。”有的父母一听说阅读好,让孩子阅读,过了两三天就忘记要求了。有的父母一听说要锻炼身体,带孩子去楼下小区跑步,没过一个星期,自己先放弃了。这么短期的一时头脑发热,哪能培养孩子的自觉?三自觉的背后,是父母反复强调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是不明白对错,而是需要清晰的边界。规则越早立越好,六岁前如果还没有立规矩,长大就晚了。有些大人想等到孩子到学校里再慢慢教育,这显然是不对的。规则不是束缚,是给孩子安全感。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心里才有底。比如楼下小陈,孩子看电视,从来不说“别看了”,而是提前说好:“看两集,闹钟响就关。” 孩子虽然有时噘嘴,但基本遵守。因为规则早定了,不是临时发脾气。规则定得清楚,孩子反而轻松。他不用猜父母今天心情好不好,会不会突然翻脸。刚开始立实施某规则,相当于古代大臣变法,那是需要斗智斗勇的。大人态度一松动,就会前功尽弃。比如规定每天晚上出声朗读10分钟,孩子不肯或者读5分钟不想读了,大人想想算了,那这规则也就没有了。四自觉的背后,是父母的无限耐心。谁家孩子没哭过、闹过、耍赖过?一个字——烦。可教育哪有不烦的?你一遍遍教他系鞋带,他笨手笨脚;你讲十遍“别乱扔垃圾”,他转头就忘。这时候,最考验的是你的耐心。我看过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 真的。你急,孩子更乱;你稳,孩子才有底气慢慢来。小王有次接女儿放学,她非要在校门口买糖。小王说不行,她当场蹲地大哭。小王没走,也没吼,就蹲下来说:“妈妈知道你想吃,但我们约好了每周只能买一次。” 哭了五分钟,孩子自己站起来走了。那天,小王赢的不是“听话”,而是耐心之后的“信任”。五自觉的背后,是父母在悄悄撤退。小时候你牵着他走路,后来他跑在你前面。教育也是这样。一开始,你得手把手教;然后站旁边看着;最后,远远望着。这个过程,叫“撤退”。很多家长舍不得退。孩子上初中了,还追着问“作业写完没?” 其实,该放手时不下手,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责任感。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自我效能感”:孩子相信自己能行,才会主动去做。而这份信心,来自父母一次次放手让他试。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我们拼命教孩子自觉,最终目的,是有一天能彻底放手。让他自己走,走得稳,走得远。六别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自觉。你看到的自觉,是人家父母三年如一日的坚持,是无数次想放弃却咬牙挺住的夜晚。教育没有捷径,也没有技巧。所谓自觉,不是孩子的天赋,而是父母用爱和规则,一点一点种出来的“花”。面对灯下自觉写作业的孩子,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轻松,那是父母最大的欣慰。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