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要适度

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赞美这件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带着温度的交流艺术。它就像是生活里不经意间照进来的一束光,能恰到好处地点亮某个瞬间,让人和人之间不再只是机械的你来我往。我们中国人常讲“过犹不及”,赞美也是这样的。说得太满,反而显得生分;说得不够,又让人觉得隔了一层。你看,在早市上,卖菜的大姐一边递过一把小葱,一边笑着说:“这菜,今早刚摘的,水灵得很,您挑得可真准!”这话既实在又亲切,买菜的人听了心里舒坦,可能顺手又多买了两根黄瓜。这种接地气的夸奖,没有花哨的词,却比什么话都让人愿意接。

在教育上,老师能不能把赞美说到孩子心里去,往往会影响他们很长的一段路。我认识的一位小学老师,从来不会笼统地说“你真聪明”,而是在批改作业时,仔细点出进步的地方:“上次你这道题没做对,今天的思路完全正确,是不是自己悄悄练习了?”她班上的孩子越来越愿意主动订正错题,因为知道老师的表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动不动就夸“你是全班最厉害的”“以后肯定能上清华”,孩子一时可能开心,但下一次考试不如预期时,心理落差会大得让人担心。

职场上也是如此。之前我们团队有个年轻同事独立完成了一个跨部门协调的项目,总结会上,组长特意说:“小张这次最难能可贵的是提前把可能的风险都列成了清单,让客户那边特别满意。”这句话不光肯定了结果,更把背后的努力点明白了。比起一句干巴巴的“厉害了啊”,这种表扬才能让人记住该怎么继续努力。现实中其实很多人不懂,泛滥的赞美听多了,就像糖吃多了会腻,反而显得不真诚。 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孩子自己收拾了书包,你如果说“真不错,现在你都知道睡前自己准备了”,他下次会更愿意主动去做;但要是开口闭口“我孩子简直是天才”,长期下来,孩子不仅容易脆弱,还可能失去判断真实水平的能力。 说到底,赞美就像炖一锅好汤,火候、调料、时间,一点都马虎不得。它不是客套,不是敷衍,而是一种看见对方、尊重对方的自然流露。会赞美的人,从来不只靠一张嘴,而是真正懂得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话,点亮另一个人的一天。赞美要适度,才不会失去赞美的必要。要知道,适度的赞美,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是向前的一个动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