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父母没必要时时提醒孩子

“作业写完了吗?”“书包收拾好了吗?”“明天要带的东西准备了吗?”……您是不是也和曾经的我们一样,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这些?结果呢?孩子烦,你也累。他不耐烦地回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可基本上是左耳进,右耳出,转头又忘得干干净净。二更加严重的是,我们总以为,提醒等于负责。实际上,提醒太多,反而害了孩子。心理学有个词叫“依赖性认知”。意思是,当一个人习惯了被提醒,他的大脑就会“关机”——反正有人替我操心,我何必费神?结果就是:你越提醒,他越不上心。更扎心的是,提醒多了,会摧毁孩子的责任感,形成依赖性。您替他记作业、管时间、操心明天,他就永远学不会为自己负责。等哪天您不在身边,他瞬间“断电”,手足无措了。三有人问,不提醒他,他对什么都无所谓,难道要放任自流吗?我想说,不提醒,并不意味着不管,相反,更要严格地管,只不过,要换一种方式去管理。举个例子:有个同事的二胎正上一年级。我问:“上一年级了,每天起床上学都自觉吗?”妈妈答:“不大自觉。”“那要大人催?”妈妈回答:“那倒不用,我们准备了一个闹钟,时间他自己调。闹钟至多响两次,会自己起来。”您看,可以用闹钟来代替大人的催起床。当然,这其间可能有一两次的“失灵”,特别是天气冷的时候,窝在被窝里不想起来。这时,可以请老师配合,共同教育。四我们还可以用这三招破解时时提醒。第一招:用“学习生活安排表”代替唠叨。(之前写过:新学期,父母学会闭嘴,孩子学会不喊妈,前提全靠一张表) 不要再喊“快起床”“快写作业”。和孩子一起,把学校作息、功课和课后的作业量、课外活动列成一张清晰的时间表。几点练琴,几点复习,几点睡觉,白纸黑字贴在墙上。到点看表,不是听大人吼。我的同事阿福就这么干。儿子小学五年级,以前天天拖拉。现在每天放学回家,自己瞄一眼安排表,先写数学,再练字,最后读英语。阿福笑着说:“我现在最大的作用,就是偶尔帮他调下闹钟。”五第二招:用“事务清单”代替催促。 (前几天也写过:孩子总丢三落四?学会这招,生活学习从此不慌乱)离校忘带课本?出门前忘带水杯?别急着指责。和孩子一起列个“每日自查清单”:家庭作业项、书包检查项、睡前准备项、周日复盘项。做完一项打个勾,清清楚楚。这招,其实是向高效职场人学的。您知道吗?NASA宇航员上天前,要核对上千项清单。我们孩子上学,数几项还搞不定?关键不是清单多复杂,而是让他养成“自己梳理自己核对”的习惯。六第三招:教孩子“复盘”,比盯着他更重要。(可以参考之前写过的:教育就是,经常让孩子复盘) 周末晚上,花10来分钟,和孩子坐下来聊: “这周计划完成得如何?” “哪件事耽误了?为什么?” “下周怎么调整?”通过复盘,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会复盘的孩子,才真正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七其实,很多家长并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不提醒不唠叨,就感觉缺少点什么似的,心里难受。似乎一提醒一念叨 ,自己卸掉了某种责任,舒缓了某些焦虑。这种心态大可不必。孩子的人生之路还得自己走,早放手早成人。聪明的父母,做“教练”,不做“监工”。一张表,一份清单,几句引导,胜过千言万语的唠叨。孩子不是不自觉,是他还没学会怎么自觉。 而你的任务,是教会他自觉的方法,而不是代替他。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