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吗?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花了很多心思,但孩子还是问题不断:动不动发脾气、不愿说话、整天玩手机、写作业拖拖拉拉…… 我们想不通: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还是这样?原因也许是: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却没有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心情和需要。 如果读不懂这些隐藏的信号,再多的教育可能也只是父母在自我感动。2行为是表面,心情和需要才是真相 朋友最近很烦恼,8岁的儿子最近总是为一点小事发脾气。作业写错一个字,就把整页纸撕掉;积木不小心倒了,就气得把全部推倒。表面看,孩子是脾气大、没耐心。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孩子的爸爸最近经常出差,孩子心里害怕,担心做得不好父母就不爱他了。每一个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需要。孩子的每个行为都在表达某种诉求,可能是想要关注、想要自己做主、逃避压力或者试探底线。3为什么我们读不懂孩子? 我们太习惯用大人的眼光看问题,忘了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我们不一样。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总是纠正行为:“不许哭!”“别闹了!”“这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急着教孩子什么是对的,却忘了先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也限制了理解能力。 很多人从小就被要求憋着情绪,自然也不知道怎么接纳孩子的情绪。当我们对孩子说“别哭了”的时候,其实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情绪。现在大家都太看重成绩,而不是孩子的内心。 孩子考试考差了,我们第一反应是批评或者加报补习班,却很少去问: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是不是学习方式不对?还是心里有事?4怎么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情和需要? 首先,改变想法:从“他为什么这么做”变成“他想通过这个行为告诉我什么”。当孩子发脾气时,别急着阻止,试着理解:“他是不是觉得委屈了?”“是不是需要我多陪陪他?”“是不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其次,学会真正地听孩子说话。不只是听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的表情、动作和习惯。要让孩子感觉安全,敢说出真实想法。有时候,一个拥抱和一句“我在这里陪你”,比什么大道理都管用。再者,帮孩子说出他的心情。 孩子往往说不清自己的感受。 我们可以帮他说出来:“你是不是有点失望?”“看起来你好开心哦!”“这种情况确实让人生气对不对?”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觉被理解,还能帮他认识自己的情绪。最后,关注需要而不只是行为。当孩子打人时,我们需要制止,但同时要看到背后的需要:他是想引起注意?还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生气?或者是在学别人的行为?满足了底层需要,问题行为自然就消失了。5读懂孩子后,教育才真的有效 当我发现儿子拖拖拉拉不写作业其实是因为怕写错时,我不再催“快点写”,而是告诉他:“没关系,写错了我们可以一起改,学习就是慢慢试错的过程。”结果孩子不仅写得快了,也更愿意尝试难题了。真正的教育不是硬灌知识和规则,而是基于理解的引导。当我们读懂了孩子的心情和需要,就能:给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什么话都跟我们说;培养孩子的情商和解难能力,而不只是听话;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真正自信地成长。6从今天起,有意识地做懂孩子的父母 教育孩子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先读懂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教育才能事半功倍。下次当孩子又“不听话”时,先别着急,问自己三个问题:1、他到底想告诉我什么?2、他现在是什么心情?3、他需要什么?教育不是谁赢谁输的较量,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当我们愿意放下大人的架子,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会发现: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藏着一颗渴望被理解的心。 懂孩子的心情和需要,是我们能给孩子深深的爱,也是一种聪明的教育。这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但一切都很值得。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听话的娃娃,而是一个内心充实、情绪健康、能自信面对未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