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手记:原生家庭——藏在生命里的初始密码

整理来访者记录时,总发现一个相似的轨迹:许多人困惑的源头,都能隐约追溯到原生家庭。它不像具象的伤口,却像空气里的湿度,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人相处的模式,甚至对自我价值的判断。我们常常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前行,却未必清楚这些印记是如何形成的。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最先体现在“自我认知的雏形”上。有来访者说,从小到大,父母极少肯定她,哪怕她考了年级前十,得到的也只是“别骄傲,下次继续”。后来她工作后,即便拿到项目大奖,第一反应也不是开心,而是担心“下次要是做不好怎么办”。还有人因为小时候常被父母拿来和邻居家孩子比较,长大后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哪怕已经很优秀,也很难相信自己值得被认可。这些经历就像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父母的评价,慢慢变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如果最初听到的多是否定,我们会不自觉地压低自我价值;如果常被忽视,我们会习惯性地通过讨好别人来寻找存在感。 它还会塑造我们“应对关系的惯性”。见过因父母经常争吵而害怕冲突的人,长大后遇到分歧,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哪怕是合理的诉求,也不敢主动表达;也见过在“控制型”家庭长大的人,要么变得极度叛逆,处处和别人对着干,要么变得格外顺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这些应对方式,本质上都是小时候为了适应家庭环境而形成的“生存策略”——小时候逃避争吵是为了少受伤害,顺从父母是为了获得关注。但长大后,这些策略往往会变成人际关系里的阻碍:逃避会让我们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过度顺从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不过,原生家庭的影响并非“不可改写”。很多来访者最初会陷入“我现在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的情绪里,甚至会因此怨恨父母。但随着交流深入,他们会慢慢意识到:父母也带着他们原生家庭的印记。有位来访者曾抱怨母亲总是过度节俭,哪怕家里条件好了,也舍不得扔旧东西。直到后来了解到,母亲小时候经历过饥荒,“把东西留着”是她对抗饥饿的方式。理解这一点后,来访者对母亲的怨恨少了,反而多了一份心疼。其实,看清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明白:我们现在的某些行为、情绪,背后有怎样的过往;我们可以选择不再重复父母的模式,不再让过去的经历束缚现在的自己。 改变的开始,往往是“自我觉察”。当我们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敏感自卑时,能停下来想想:这种情绪是不是和小时候父母的评价有关?当我们习惯性逃避冲突时,能问问自己:我在害怕什么?这种害怕是否真的必要?觉察之后,再试着做出微小的改变:比如下次再因他人评价而自我怀疑时,告诉自己“他的看法不代表我的全部”;比如遇到分歧时,试着先深呼吸,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立刻逃避。这些改变或许很小,但每一次尝试,都是在打破原生家庭的惯性,都是在重新塑造自己。 合上记录册,窗外的月光很柔和。原生家庭就像我们人生的第一堂课,它教给我们的东西,有温暖的馈赠,也有隐秘的束缚。但重要的是,我们从来都不是被动接受的学生。我们可以带着对过往的理解,主动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再被过去的印记困住,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改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毕竟,真正的成长,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看清过去后,依然能坚定地走向未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