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年人来说,辅导作业绝对是一大挑战,往往都是鸡飞狗跳,叫骂不断。为什么,平时都是母慈子孝,为啥一辅导作业就不行呢,这背后有什么秘密和原因吗? 父母在辅导孩子时发火,绝不仅仅是“孩子不配合”那么简单,背后往往是父母自己内在模式、情绪记忆和心理机制被触发。我们可以把这些模式大致分门别类来梳理: 一、与自我价值感有关的模式 1. 失败感被唤起:父母觉得自己花了很多心力辅导,但结果不好 → “我是不是没能力/没用”。 2. 被否定感:孩子不听、不理解,触发父母潜意识的“自己被忽视/不被认可”的痛感。 3. 低价值感: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等同于“自己的教育水平”,一旦不理想,就觉得自己价值低。 二、与无力感有关的模式 4. 控制感缺失:父母希望“我说了孩子就懂”,但现实是孩子不懂,产生无力和失控感。 5. 无能感:父母可能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只会重复或吼叫,越无效越愤怒。 6. 进退两难:不教觉得自己不负责任,教了又觉得“怎么都教不会”,陷入困境。 三、与过去经历有关的模式 7. 童年创伤再现:父母自己小时候被要求学习、被打骂 → 辅导孩子时旧情绪复现。 8. 自我投射:父母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没走好的路”投射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不达标,触发遗憾和愤怒。 9. 代际传递:父母在自己父母那里习得的“吼叫式教育”,不自觉复制到孩子身上。 四、与认知预期有关的模式 10. 过高期待:父母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应该会”,但孩子没会 → 期待落差变愤怒。 11. 即时性思维:父母认为“我讲一次就该懂”,忽视孩子学习需要重复、积累和时间。 12. 绩效导向:把辅导等同于“产出”,孩子没立刻进步 → 感觉任务失败。 五、与情绪状态有关的模式 13. 疲劳/焦虑转移:父母本来就累、焦虑,把积压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14. 对未来的焦虑:担心“孩子这样下去没前途”,恐惧未来 → 转化为愤怒。 15. 内在冲突:既想温柔,又忍不住焦躁,内心矛盾 → 通过吼叫释放。 六、与关系模式有关的模式 16. 权威角色习惯:父母习惯“我说你听”,当孩子不顺从,就触发权威被挑战的愤怒。 17. 身份混淆:父母既是家长又是“半个老师”,角色冲突导致情绪混乱。 18. 依附与疏离:辅导过程中冲突多,父母感觉亲子关系被拒绝 → 失落感化为愤怒。 可以总结为一句话: 父母的愤怒,不是因为孩子“学不会”,而是因为父母自己内在的失败感、无力感、焦虑感和旧伤痛被触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