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不耐烦:一位家长的观察手记

晨起唤儿起床,话音未落便见他以被蒙头,嘴里嘟囔着“知道了知道了”,声调里满是不耐。我立在门口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话。 这已不是第一次了。近来孩子对我的言语总带着刺,似是对我的每句话都预先设了防线。我初时颇为恼怒,觉得自己的付出被轻蔑对待;继而转为困惑,不知这隔阂从何而生。 一、不耐的种种表现 孩子的不耐烦有诸般形态。有时是眼神飘忽,无论我说什么,他都“嗯嗯”应着,心思却早已飞往别处;有时是直接打断,我才开口,他便说“这个你讲过了”;更有甚者,会突然提高声调:“能不能别管我了!” 这些瞬间如细针般刺入我心。我常暗自思忖:是我哪里做错了?为何从前那个缠着我讲故事的孩子,如今连听完一句话的耐心都没有? 二、探寻背后的缘由 经过数月观察与阅读,我渐渐明白了些什么。 其一,孩子正在建立自我的疆界。如同雏鸟试飞,他需要通过说“不”来确认自己的独立存在。我的嘱咐和关心,在他眼中可能成了对他能力的质疑。当我反复提醒“多穿衣服”时,他听到的不是关爱,而是“你自己不会照顾自己”。 其二,成长中的情绪浪潮。体内激素的变化使少年人常处于情绪浪尖上,微小的刺激也能引起巨大波动。我的一句平常话,可能正撞上他内心的风暴。 其三,重复带来的倦怠。我自认为重要的叮嘱,在孩子耳中可能是听了千百遍的老调。人对于重复的讯息总会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注意—这原是生理常理。 其四,外界压力的转移。孩子在学校或社交中遇到的挫折,有时会无意识地发泄在最安全的人身上—也就是父母。我们的包容成了他们情绪的泄洪区。 三、我的尝试与调整 明白了这些,我开始改变策略。 学会停顿。每当感到孩子开始不耐烦,我不再坚持把话说完,而是停下来问:“你现在是不是不想聊这个?”这简单的询问往往能缓解紧张气氛。 选择时机。不再在孩子一进门或正专注某事时急于交流。我发现晚餐后和周末散步时,他的心扉更为敞开。 精简语言。努力把关心浓缩为一两句话,而非长篇大论。与其说“你一定要记得多喝水,不然容易生病,上次你就是...”,现在我只说:“带水了吗?” 倾听优先。我开始问更多开放性问题:“今天有什么新鲜事?”“你觉得该怎么办?”然后真正地听他说,不急于插话或评判。 四、小小的进展 变化是渐进的。有一天,我忍不住又唠叨起考试注意事项,孩子居然没有直接打断,而是等我说完后叹口气道:“妈,这些我都知道啦。”虽然仍是无奈的语气,但少了从前的尖锐。 昨晚更是有突破。他主动来到书房,犹豫片刻后说:“妈,其实我不是故意要烦你说话,只是有时候压力大...”那一刻,我深知我们正在搭建新的沟通桥梁。 结语 孩子的“不耐烦”不是爱的减退,而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它需要父母用理解去解码,用耐心去回应。当我们不再将这种表现视为对自身权威的挑战,而是看作孩子寻找自我的信号,我们便能以更平和的心态与之相处。 养育之道,原是在放手与牵引间寻找平衡的艺术。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